漢字是中華文化最基本的載體,它記載了古圣先賢的智慧,蘊藏著深厚的哲學美。
如果說漢字字形造就了書法美,而字音則暗含了音樂美。在一些研究者看來,漢字的音樂美不僅體現在抑揚頓挫、鏗鏘有力的讀音上,還體現在與現代科學相印證的表情性和表現力上。
講座名稱:《讀字》——發現漢字之美 地點:首都圖書館
主講人簡介
聶 暉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古琴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亞洲文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兼書畫藝術委員會秘書長、重慶書畫院創作部副主任。與謝飛東共同撰寫出版書法文字學專著《讀字》一書及《造化心源——聶暉詩書畫集》等。
我們解析一下漢字的讀音之美。首先漢字有音樂之美,體現在它的聲與韻。
中國漢字的讀音和西方語言的讀音有很大的不同,就是我們的發聲有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而西方大多數國家的發音是平調的。
在作詩填詞的時候我們講究平仄,這是中國獨有的,使漢語發音特別抑揚頓挫,就像中國的王者之器——古琴,古琴的主音就是天音、地音和人音,而人音就是可以變調的,通過吟、猱、綽、注來變調,非常豐富,表現力非常強!
發音秘密·情緒
發音表情 暗含文字本意情緒
漢字的第二個特點,就是發音極具表情性。
表情性是個什么東西呢?我們一起來發一下“甜”和“苦”,這是表達味覺的,我們先一起來發一下“甜”這個音,然后凝固住你的表情,看看是一個什么樣的表情。
可能你并沒有情緒的什么變化,無論是在愉悅還是非愉悅的狀態下,但是你一發這個音,你的嘴角就自然往上翹——“甜”,發這個音它帶來微笑的表情,嘴角朝上。
然后我們再來發一下“苦”這個音,這個嘴角就朝下了,小孩子哭的時候嘴角就往下的。我們畫人物畫的時候,畫笑的表情嘴角就是往上翹,生氣的或者是哭的表情時候嘴角就往下畫的。而現實生活中,甜給人的感覺是愉悅的,而苦給人的感覺就是不愉悅的。
我們再來看這一對——“笑”和“哭”。我們來發一下笑這個音“笑”,嘴角怎么樣?往上翹的,而發“哭”時,嘴角就往下落的,這個表情它自然就帶動你了,你現在并沒有想要哭,但是你一發這個音的時候好似就有這種哭相了,這個很有意思。
我們看這一對——“美”和“丑”,我們發“美”這個音——嘴角往上。再發“丑”——嘴角又往下翹了,而美給人是愉悅的感受,丑給人是不愉悅的感受。
即便打電話 也能感覺到對方情緒
發音時可能我們并沒有帶上這樣的情緒,但是發這個音它就帶給我們這樣的表情,這個就是漢字具有的特殊的表情性,所以我們說話表達或是在朗誦的時候這個情感就很容易帶入,因為我們的發音已先天帶有相關的表情了。
所以,現代禮儀要求打電話時,要面帶微笑,雖然對方看不見你的微笑,但能從你的發音中感覺到愉悅的情緒,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就要多說甜甜的話,讓自己愉悅,也讓別人高興,少說丑惡的話,弄得大家情緒不好,要為世界多帶來些美,多傳遞正能量!
發音秘密·科學 “酸甜”發音 氣流正好沖擊感知器官
第三個特點,發音極具表現力。這個表現力和表情性似乎有點兒相似,但是它有區別。表情性是給我們帶來的表情上的變化,而表現力則不同,它帶給我們的是更多的體驗性的東西。我們發一下“酸”這個音。
“酸”,你們感覺氣流在口腔中沖擊的是哪個部位?對,舌頭的兩側。現代科學證明,人的口腔中,對“酸”這種味覺最敏感的味蕾主要分布在舌頭的兩側,而我們發這個音的時候,就正好刺激這個部位,所以,當我們發酸這個音的時候常會有分泌唾液的感覺。
我們再來發“甜”這個音,刺激的是哪個部位?對,舌尖這個位置,現代醫學證明,對甜這種味覺最敏感的味蕾主要分布在舌尖,而我們發這個音的時候又正好刺激這個位置。
我們再發“苦”這個發音。對,舌根,這個刺激的就是舌根這個位置,而我們回憶一下我們以前,比如說吃苦瓜或者喝黃連水的時候,我們記憶當中最苦的位置也在舌根。而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頭根部。
我們再發“辣”這個音,辣,刺激的是舌面,有時候小孩子吃得太辣,會把舌頭伸出來用手去扇,就是因為舌面對辣味的這種敏感度是最強的。
我們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古人真的是好了不起,那個時候科學不發達,并沒有證明哪個部位對哪種味覺最敏感,但是他們流傳下來這個發音卻又如此吻合,使我們的發音與味覺直接相連。
我們剛才舉的是五味,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來”和“去”這一對。
我們來發一下“來”這個音——來,我們發這個音的時候舌頭向里,卷起來的,而我們說來時,表達的意義是怎么樣的呢?是向里走。我們再發“去”這個音,“去”,氣流是往外沖的,是出去的,而我們說去時,正好是要表達出去之意,這發音的氣流去向與我們要表達的意義又是如此一致!
所以我們在讀這兩個字的時候,它的意義似乎就自然隱含在里邊了。
我們再看這一對——駕馭。駕,氣流往外沖。而馭呢?是收住的。小孩子騎在父親的背上玩騎馬這個游戲的時候,經常嘴中嘮叨的“駕”,就是快跑啊,向前沖啊。鄉村里邊叫騾馬停下來是用哪個字?馭,對。馭,快停下,發“馭”這個音時,氣流就頓在這里,慢慢收住。而“駕”氣流是往外沖的,這和它表達的意思又是吻合的。
我們再看“輕”與“重”,發“輕”這個音的時候氣流往上的,輕,感覺到里邊的發音部位是往上提的,而“重”,就是向下沉的。大家還可以去總結,比如說升、降、上、下等等,非常有表現力……
近年來,海內外不斷有專家學者呼吁恢復漢字繁體字,也有專家建議少數漢字可適當再簡化。對此,我們認為目前的最好辦法是使用簡體字、認識繁體字。
就漢字的發展演變來看,它受兩個因素支配,一是實用性,二是藝術性。因此,我們將之概括為“文字之變在兩翼”。
就實用性來說,也有兩個方面,一要表義準確,二要書寫簡便。為了表義準確,就會讓漢字越寫越復雜,因為越形象越具體越準確,比如說今天我出門去打獵,我發現了那個山上有老虎,很危險,告訴大家別去,那就寫一個“虎”字吧,肯定是畫得越形象、越栩栩如生越好。但是這就很麻煩了,可能我畫了一天才畫出一只老虎來。所以說實用性還有第二個因素就是書寫簡便。
這種繁化和簡化是漢字發展中的一對矛盾,是對立統一關系。有許多簡化字源于古代的簡化字,如萬、無;有的簡化字源于草書,如學、書。
但有一些簡化字是用萬能替代符號“又”去替代聲旁、形旁,如雞、鳳、雙、聶,這就打破了字形字義的聯系,損失了文化內涵。因此,為了書寫方便,識讀準確使用簡化字;但是,為了文化的傳承,應該學習、認識繁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