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請靜下心,跟我一起——讀“笑”的時候,是不是覺得自己臉上有了笑意?讀“哭”的時候,是不是覺得自己眉毛都耷拉下來了?一撇一捺是為“人”,流觴曲折“水”傳神,漢字,就是有這樣的魅力。周一晚上,《讀字》的作者聶暉、謝飛東夫妻倆做客深圳“我們書房”,生動的解讀了漢字的形、音、意。
掌握3000個字
便可通讀一本書
你對母語的了解有多少?你知道漢字有多少個嗎?
從公元100年到121年,許慎花了21年的功夫?qū)懥艘槐尽墩f文解字》,收錄的漢字就有9353個,《康熙字典》收錄的漢字有47035個,建國之后《漢語大字典》有53768個。后來又有人把中國漢字、包括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所使用的漢字收集起來做了一個電腦字庫,有91251個,可以說是最多的一個漢字字庫了。
“這么多漢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估計沒有哪個人全部認識。歷代的常用字估計都在3000-6000左右。國家語委做過統(tǒng)計,能夠掌握500個漢字,那么大眾讀物中80%的漢字都認識;如果掌握1000個漢字,那么閱讀大眾讀物的識字率可達92%;如果掌握3000個漢字,大眾讀物的識字率可達99%。所以我們小學階段的教育就是基本上能夠認識3000個漢字,能夠書寫2000個漢字。”謝飛東給在場的讀者普及了一下常識。
《漢字英雄》節(jié)目的熱播,讓大家在看個熱鬧之余,也讓不少人有了“漢字危機”。怎樣才能不“提筆忘字”?如何才能讓我們的后代把漢字傳承下去?聶暉和謝飛東就是在進行這樣的研究。和他人不同的是,他們把漢字“拆解”了,《讀字》正是他們拆解漢字的讀書筆記。
古人造字從觀察自身開始
聶暉和謝飛東別具創(chuàng)意地把中國文字的結(jié)構(gòu)與中國人仰觀俯察、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觀察現(xiàn)實的方式相聯(lián)系,從漢字的復雜結(jié)構(gòu)和構(gòu)形要素出發(fā),把漢字系統(tǒng)確定為240個字根。再按照與字根對應的事物對字根進行分類,形成五個大類24個中類120個小類,以囊括天地人萬事萬物。
“古人造字,仰觀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古人認為世界的演化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事萬物,兩分就是人和物,物就是自然界,人則包括個人和社會。個人包括個人的身體和生活,社會包括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因此萬事萬物就可以分為五大類,即人的身體、人的生活、社會經(jīng)濟、社會政治、自然界。這五大類各分五個類(其中自然界分為四類),即為24個中類。24個中類各分五個類,即成120小類。”
字為人造。人最熟悉的必定是自己的身體,人最常見的必定是人體的形象。聶暉說,因此,讀字就從人字開始讀起。
人是什么形象?古人按照人最常見的五種姿勢,把“人”分為五種形象:正、側(cè)、俯、坐、跪。即正面站立的形象、側(cè)面站立的形象、俯身的形象、坐的形象、跪地的形象。
漢字形音義無一不美
除了拆解漢字、解讀漢字的“形”之美外,聶暉和謝飛東還發(fā)現(xiàn)漢字的讀音上有趣的地方——極富表現(xiàn)力。
“漢字是有表情性的,比如我們說‘笑’這個字的時候,嘴角就自然往上翹,說‘哭’的時候嘴角就下來了;說‘喜’的時候嘴角又往上翹,說‘愁’嘴角又下來了;還有說‘甜’,嘴角又上去了,說‘苦’嘴角又下來了。這是一種客觀存在,它不是一種偶然。”聶暉說。
更為神奇的是,我們說“甜”的時候,氣流主要沖擊在舌面,現(xiàn)代科學研究證明,我們對甜味最敏感的味蕾就是在舌面上。而說“苦”的時候,氣流主要沖擊舌根這個部位,而人對苦味的最敏感的味蕾正好是在舌根!
聶暉說,漢字是全世界唯一一種可以單獨作為藝術來欣賞的文字。“中國的書法還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意義,就是具有審美性。很多家庭客廳里、書房中都掛著書法作品,這就是作為藝術性來欣賞。從這個角度來講,隨著人們物質(zhì)生活不斷豐富、更加追求精神享受的時候,會有更多的書法作品進入到人們的家庭當中。中國的文化是由漢字來承載的,可以說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根,是中國文化的靈魂。如果能讓我們每一個人更多更深地了解漢字,不僅可以傳承我們的文化,更是對我們中國靈魂的一次洗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