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6-04 15:50:59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如果說北大教授朱青生先生的“自然雕塑”是將人為的“作品”重新交還自然、聚焦自然的話,那么著名雕塑家許鴻飛的“快樂胖女人”系列則是對和諧天人關系的關注與向往。這些作品使用了一種全新的雕塑形式語言,它不僅具有民族性,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說還具有世界性——或許,這就是許鴻飛的雕塑作品近年來在海內外備受關注的主要原因。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大學》)這句大實話道出了儒家的生活態度,富有哲理和警示性。而其中的“胖”雖未必指體態豐碩,但卻有“快樂胖女人”那種建立在真誠基礎上的舒泰與怡然,她們肥得自信、肥得愜意、肥得踏實。其實,這種真誠與愜意也是許鴻飛心靈的寫照。有報道稱:我國目前已經有超過8900萬人患上了抑郁癥。我想,這些抑郁癥患者看到許鴻飛的作品后,或許會有所感悟。
記者:您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接受的是正宗的學院派雕塑教育。可是,從您“快樂的胖女人”系列中,人們讀出了與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諸多雕塑家不同的味道——這似乎有些讓人費解?
許鴻飛:雕塑,說白了就是通過創造具有一定空間的藝術形象,來表達創作者的個人感受和情感。在美院雕塑系學習時,我們學到的都是雕塑的基本功,大家水平都差不多,關鍵是如何運用這些基本技法創造出個性鮮明的作品。
這么多年來,我在省內乃至全國范圍內參觀過不少雕塑展覽,看過很多展品,但作者多半沒有找到自己的語言,致使作品缺乏個性,大都千人一面,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什么呢?因為沒有藝術作品的教師算不上藝術家,他們不能給你藝術創造的靈感,只可以傳授給你專業的雕塑技術。那么,如何運用、發揮學到的這些基本技法、技巧呢?這是我多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對此頭腦也很清醒:必須在老師傳授的基本功的基礎上,積極感受生活,自我發揮,充分體現個人的情感,這樣才能創作出風格獨特的作品,才能杜絕機械地延續雕塑技法而讓自己變成藝術家。
除了勤奮外,決定藝術想象力的天賦與靈感更重要,比如同是一個圓,但不同的人對它的理解不同,得到的感受也不一樣:有人認為它很簡單;有人就延伸開來,理解得更豐富。這樣一來,大家的距離就拉開了。所以,藝術家在不同的時期必須要有不同的想法。我的感受是如果在某一個時期內自己沒有新的想法,作品老是雷同,那就應該趕快停下來思考問題出在哪里。但是,現在很多人不僅不把這種作品雷同的現象看成問題,反而視之為“風格”并當成個寶,很多年如一日地做著毫無創意也毫無意義的重復工作。
記者:您提到的我國雕塑作品雷同現象嚴重的確是不爭事實。其實,縱觀我國近現代雕塑史,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的雕塑創作基本被法國學院派古典雕塑的技法和形式原則所左右。這種膚淺的模仿和追隨會不會使藝術家失去個性,從而阻礙了我國雕塑藝術的發展呢?
許鴻飛:是的,我國的現代雕塑源自西方。西方的雕塑體系傳入我國后,我國幾代雕塑家都把它奉為圭臬。我們讀書時,交通信息沒有現在發達,接觸到的西方雕塑名作實物很少,基本都是通過圖片來了解這些作品。等到創作時,大家便一味模仿,這樣就形成了“誰模仿得更像,誰的技術就好”的不良風氣。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大家都在模仿法國、意大利等國的經典雕塑作品,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體現作者個性的原創的作品才是藝術,就是說大家都在比技術而不是比藝術,更不要談原創和個性了。這一現象至今還非常普遍。毋庸置疑,這種一味的模仿和追隨阻礙了我國雕塑藝術的發展。為什么要盲目地模仿和追隨呢?因為我們的現當代雕塑沒有根基、沒有自信,還只是停留在表面;雕塑家也沒有真正意識到原創的作品才是藝術品,才有價值,就像商場里的那些都是原創的名牌一樣。
需要強調的是:我非常尊重雕塑界的前輩們,因為是他們把西方的雕塑體系引進了中國。但是,他們沒有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所以他們的作品在市場上也體現不出原創的價值。
記者:我倒覺著,雕塑界多年來的全盤西化是“鴉片戰爭”以后,經濟的落后引發的文化自卑所致。起碼從現在開始,我們不應該再讓這種心態持續下去了,因為一來我們國力強大了,二來我們的傳統雕塑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成果豐碩,如商周青銅器、秦始皇兵馬俑、漢代陶俑、霍去病墓、“四大石窟”的佛雕等。然而,我們從您的雕塑作品中看到了傳統雕塑的元素。那么,作為活躍在當下的頭腦清醒的雕塑家,您又是如何從我國的傳統雕塑中汲取營養的?
許鴻飛:我們的老祖先太偉大了!商周青銅器、秦始皇兵馬俑、漢代陶俑、霍去病墓、“四大石窟”的佛雕……這些雕塑作品都是中華瑰寶,但是百余年來它們幾乎都被幾代雕塑家們忽視了,好像雕塑真是西方的舶來品似的。您提到的這些雕塑作品我都親身感受過,確實很震撼。它們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內涵豐富,不啰嗦,也不像工藝品那樣瑣碎,可以說是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精髓——“簡跡象以增內涵”。
通過認真分析、解讀這些傳統經典民族雕塑作品,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一件偉大的雕塑藝術作品,必定蘊含著豐富的社會背景,體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征,折射出真實的生活內涵。這就要求當代雕塑家一定要虔誠地對待藝術,認真地體驗生活、觀察生活,從而創作出個人風格鮮明、時代氣息濃郁且真實而不造作的系列作品,千萬不能東拼西湊,更不能東施效顰。
記者:寫實訓練是我國近現代雕塑教學的基礎課,這種來自法國學院派古典雕塑的極為嚴謹的寫實技巧當然無可厚非。但是,我國的傳統審美觀講究中正平和,強調含蓄之美——這是幾千年農業文明的審美習慣,傳統雕塑作品也一直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間,即齊白石主張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作為受西方雕塑教育的中國雕塑家,您覺得應如何處理兩者的關系?
許鴻飛:確實如此!“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是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當然也是雕塑創作的最高境界。我非常佩服“清初四僧”中的石濤,他的山水畫創作繼承了傳統山水畫的美學思想,又巧妙地融合了個人特色強烈的寫實和寫意,提出的“筆與墨會,是為氤氳。氤氳不分,是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畫而誰耶”至今發人深省。因此,石濤的畫給人以無限豐富的想象空間。雕塑也是一樣:過于寫實,則像工藝品一樣庸俗不堪;太抽象了,就會失去生活氣息,無法與觀眾產生共鳴。所以,雕塑作品亦應追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含蓄意境。
其實,對于經過嚴格訓練的學院派雕塑家來說,寫實已不是問題,但我們不能為寫實而寫實,因為我們的雕塑藝術是創造而不是制造。寫實的技巧和相應的抽象語言相結合,反映出作品的精神內涵和創作者的真實感受,就像霍去病墓前的石馬一樣,這才是雕塑作品的價值所在——我一直在堅持走這條道路。
記者: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您的“胖女人”肥得快樂,肥得愜意,肥得踏實。能不能談談自己的情感生活?
許鴻飛:我發現這些豐碩的女人是當今浮躁社會中的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在壓力巨大的現代社會中,她們活得真實開心。而我的生活態度也和他們一樣:平淡天真,真誠待人。因此,這類作品雖然不能獲獎,更不能參加比賽,但我喜歡做。我的“快樂胖女人”系列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喜愛,因為他們認為這類作品不造作,很真實。現在有很多人在模仿我,但他們學不像,因為他們缺少我這種感覺和心境。
記者:有報道稱:我國目前已經有超過8900萬人患上了抑郁癥。我想用這些“快樂的胖女人”裝點家室或城市,或許會對諸多抑郁癥患者有所幫助?哈哈……
許鴻飛:對!優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必須具備豐富的人文內涵和非凡的藝術感染力,能給觀眾帶來精神的愉悅和心靈的共鳴。然而,我們現在相當一部分城市雕塑既體現不出作者的藝術風格,又體現不出城市的特色,可以說共性強,個性缺,只能算作工程。
我不敢說我的“快樂胖女人”能治愈抑郁癥,但有人說“有許鴻飛作品的地方都會有笑聲”確是事實。現在國內很多城市都很喜歡我的“快樂胖女人”。業界很多人認為我這個系列非常城市化,構思奇妙,輕松活潑,且有很強的可參與性,不少老外看后也都很開心、很幸福——這也正是我創作的初衷。
記者:在新的藝術思潮一浪高過一浪的當下,雕塑的藝術語言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接下來您如何在雕塑語言、材質等方面突破自己?
許鴻飛:這是大家期待的,更是我自己期待的。我會不斷推出新的作品,力爭讓每次展覽的作品都有所不同。為此,我也一直在尋找突破口,現在已經找到了一種向前推進的感覺,比如我已經形成自己的風格了,下一步再大膽一點、超越一點,可能作品的形式會更加夸張,內容會更加豐富。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