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網民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做客新華網重慶頻道。漢字,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載體,它的組詞造句記載了古圣先賢的智慧,而漢字本身的造字、演變、發展也最原始的記載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演變,其中蘊藏著深厚的中國哲學與文化。今天,我們請到了著有被譽為"當代版《說文解字》"、又被譽為"開啟國學大門的鑰匙"的《讀字》一書的作者:謝飛東、聶暉,教大家如何去通過漢字拆分來了解中國文化,解析漢字的奧妙之處。
主持人:謝飛東先生、聶暉女士歡迎你們!
謝飛東:你好。
聶暉:你好。
主持人:《讀字》這本書一出版就在全國書店、網站熱銷,僅2個月即銷售一空,好評如潮,聽說北京的讀者還專程赴重慶訪二位作者,當時二位怎么會想要出版《讀字》這本書?希望通過這本書向讀者傳遞什么信息?
聶暉:這其實是一個“獨樂樂”到“眾樂樂”的過程。首先因為我們一直是寫書法——接近30年的時間了,因為在寫書法的過程當中,我們發現有很多漢字很有趣,同時還有很多漢字很容易寫錯。
謝飛東:其實就是四個方面,比如第一字要正確的讀,就像前段時間有個熱播的電視劇,字就讀錯了,像這種情況都會遇到,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就是要正確寫,包括我們有的書法家在書法創作過程中就容易寫錯別字,比如說子曰的“曰”字在隸書的創作中它的左上角就沒有封口,我們很多人就寫成和日月的“日”一個字去了。還有就是我們的書法一般是寫繁體字,《陋室銘》最后一句: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温?。前一個云是揚雄的字,繁體字有雨字頭。后一個云是表示孔子說話。這個云在繁體字中沒有雨字頭。有的書法家就混同為一,都加雨字頭或都不加雨字頭,出現書法中的錯字。
第三就是字要寫得漂亮,王羲之的蘭亭序20個“之”字都寫得不同,因為避免雷同,因為有變化所以更生動,所以我們在書法創作中,就要人為的把漢字做一些變化。但是變化時會不會把這個字寫成了另外一個字呢?如果變形時沒有掌握漢字的規律,可能就寫成錯別字了,所以寫漂亮也要注意。
最后一個就是漢字的正確用。包括我們在做詩文創作的時候,包括我們應用寫作的時候,對文字的使用——用得準不準確,生不生動。這些都需要我們對文字進行研究。所以我們寫這本《讀字》,最初就是我們對書法和詩詞、文字的一種研究,時間久了就有了這樣一本書。
聶暉:然后是到眾樂樂。前段時間我有一個發現,就是現在的人,首先女性很多都是燙卷發,染金色的,也很美,著裝來說一般開正式會議都有一條要求是著正裝,正裝就是西服、西褲。還有,日常年輕人穿的褲子是牛仔褲,然后我們鞋子也是皮鞋,也是西方的,一不小心我們從頭頂到腳底已經全盤西化,這是一種現象。 我們關注的是背后的本質,關注的是影響它的因素,那就是我們的審美改變了,我們的這種文化基礎改變了,我們的價值觀也改變了,使得我們整個外形都已經全盤西化,在這樣的一種全盤西化的外包裝下,我們還有多少中國元素、中國靈魂呢?我覺得這是值得我們中國人思考的。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幾千年文化的大國,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統一的民族服裝,這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中國這么幾千年的文化流傳下來,有很多經典的東西,我們有責任把它繼續傳承下去。
中國的文化是由漢字來承載的,可以說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根,是中國文化的靈魂,所以說讓我們每一個人更多的更深的了解漢字,可以引導大家生發更多的中國元素、中國靈魂,進而熱愛我們的中國文化。
主持人:據說去年聶暉女士應邀到馬來西亞舉辦個人的詩書畫展時這本書在馬來西亞也引起了轟動,這本書被馬來西亞南方大學校長譽為"當代版的《說文解字》"我想問一下,你們從創作到完成一共花了多長時間?
聶暉:前前后后有十年的時間。就像剛才謝飛東先生講的那樣,我們之前并不是說要寫一本書。
謝飛東:就是沒有一個目的性的,是一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主持人:據我了解,《讀字》這本書出來后,引起了重慶文藝界的極大關注,前段時間,重慶市文聯、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南岸區委宣傳部共同舉辦了"《讀字》專家研討會",能給我們來介紹一下《讀字》這本書,具有什么特點嗎?
謝飛東:當時在專家研討會上就有專家這樣說,這本書填補了一個空白,現在大眾能夠看的書有兩類,一類就是《漢語大字典》,《說文解字》這種純學術的著作。另外一類就是戲說漢字,覺得漢字這么解比較好玩,就牽強附會的加上自己的一些理解,這往往是曲解漢字。我們這本書既注重學術性,又注重了通俗性,所以就在科普讀物中填補了一個空白。
我們這個書有三個特點,第一個就是注重學術性,這本書本身就是我們學術研究的一個總結和體會,所以首先我們是注重它的學術性,古今中外研究漢字——,包括國外也有漢學家,我們中國研究漢字、的歷代的大師也有很多?,F在,尤其從1899年甲骨文出土以后,近100年的時間,我們現在海量的出土文物,包括現在比較高科技的復印、印刷、技術,以及快捷的檢索手段都讓我們當代的學術研究者的視野超越以前的古人,我們也提出自己的一些學術見解,首先是在學術上要做到言之有據,言之有理。
第二個就是我們注重它的創新性或者叫系統性,我們這本書研究漢字,就把漢字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不是就字解字,而是把常用的漢字進行拆分、歸納,然后總結出240個字根,以這個為綱再來延展開。就讓我們學習漢字的時候比較容易。
第三個就是我們注重大眾性,大眾性就是通俗性,我們為了讓大家學得有趣,所以就將漢字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與經典的詩詞相結合,從讀者的反映來看應該說達到了我們一定的預期。
主持人:我想問一下,在中國究竟有多少漢字呢,大眾一般需要掌握多少漢字?
謝飛東:中國的漢字的確比較多,從公元100到121年,許慎寫了一本《說文解字》,收錄的漢字就是9353個,《康熙字典》收錄的漢字有47035個,建國之后《漢語大字典》有53768個,現在除了中國在使用漢字,包括日本、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等華語國家他們也有一些漢字,把這些漢字收集起來做了一個電腦字庫,是北京的一個公司做的,那個電腦字庫收的漢字有91251個,可以說是最多的一個漢字字庫了。這么多漢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估計沒有哪個人全部認識,當然也無必要。歷代的常用字都在3000-6000左右,所以我們清華大學、包括國家語委做過統計,能夠認識500漢字,閱讀我們的大眾讀物,80%漢字都認識,如果掌握1000個漢字92%都沒有問題,如果掌握2000個漢字98%都沒有問題,3000漢字,99%,3500,99.5%。所以我們小學階段的教育就是基本上能夠認識3000漢字,能夠書寫2000漢字。所以就一般大眾而言,掌握3500個常用漢字就基本沒有問題了。
主持人:現在關于漢字是何時起源的問題一直眾說紛紜,也有人說漢字起源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這樣嗎?
謝飛東:我們認為不是這樣。我是基于這樣兩個方面來看,一是時間上,埃及的象形文字是5000年前的,中國的文字,現在學術界公認的甲骨文距離現在是3000多年,但是還有更早的,在河南舞陽賈湖出土的文物,距離現在有8000年,這個遠遠早于埃及的那個時代了。當然這個學術界還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另外一個就是在西安的半坡遺址,那個是距今6000年,因此,說我們的漢字來源于它,這個不太可靠。
另外一點,以前我們考古學認為人類起源于非洲——整個地球人都起源于非洲,但是現在,中國考古學家黃萬坡教授在重慶巫山發現了巫山人,他就提出巫山人是和非洲并行的,,是另外一個獨立的起源,所以我們中國文化可能就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我們的文字應該不是從埃及的象形文字來的。
主持人:請二位介紹一下漢字是如何演變的?
聶暉:首先漢字是由圖畫演變而來的。
謝飛東:漢字產生之后就有一個發展,比如說最早是象形文字是獨體字,隨著表義的需要,就增減了,包括根據書寫材料的不同,以前寫在龜甲或者獸骨上面,后來又刻在金屬上面,后來又在竹木上,后來有紙張出現,所以它也在演進。包括我們說的篆隸楷行草等各種書體。
我們概括了一句話叫文字之根在象形,文字之變在兩翼,兩翼就是鳥的兩只翅膀,文字的演變因素,第一個就是實用性,一個是要表義準確,讓漢字表義越準確越好。包括我們的元素周期表的那些化學元素絕大多數都是形聲字,為了表義準確就會讓漢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精細。同時因為文字復雜了,書寫就不方便,實用性就讓漢字朝著簡化的方向發展。另外還有漢字發展的第二個影響因素藝術性,因為我們古代文字學家都是書法家,他們都是從小寫字,對書法都有很高的造詣,所以他們對漢字的繁化和簡化都考慮了它的藝術性。
主持人:在《讀字》這本書里,文中提到將漢字進行分解后可以發現,漢字的本原是240個字根,那么這個字根是什么呢?
謝飛東:比如我們學英語也要講字根講前綴后綴。漢字在學術界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字原,還有一個叫字根,字原就是漢字起源,原本。像北京大學高明先生就認為,漢字雖然有這么多,甲骨文漢字就有4000多個,但是漢字的字原就160個左右。字原產生之后,我們就在它的基礎上要加減變形,有的時候兩個字原加在一起,變形又合成一個新的字出來。比如在大篆里面是兩個字根,后來變化成楷書的時候,就變成了另外一個新的字出來了。所以我們就把這些字原以及他們加減變形之后一個獨立的表義單位確定為240個字根。
有人說英語很簡單,26個字母就可以組成所有的單詞了。那如果這樣講,我們漢字也簡單,我們以前電腦有五筆輸入法,五個筆劃就可以組成我們9萬多個漢字。但是26個字母也好,五個基本筆畫也好,只是機械的符號,不是獨立的表義單位。字根則是獨立的表義單位。
主持人:也就是說每個字是可以拆分成字根的。那么比如讀字這個字應該怎么拆分?
謝飛東:“讀”這個字現在是簡化字,它的繁體字左邊是一個言字旁,表示人在說話;右邊是一個聲旁,表示這個字的讀音,包括我們那個簡牘的“牘”和這個《讀字》的“讀”,右邊都是一樣的。
主持人:字根涵蓋了多少個漢字呢?
謝飛東:我們當時做這個拆分的時候,重點是考慮的3500常用漢字以及500個古漢語的常用字。因為我們今天仍然需要讀論語、莊子、道德經等等,所以我們也盡可能包括進去。除了這4000字之外,我們也考慮到了《說文解字》,這是我們國家第一部按照部首來分類的字典,我們把它的540個部首都包含進去;《康熙字典》分為214個部首,我們的字根都要包括它;我們現在用的偏旁部首是201個,再加99個變形的,事實上就是300個偏旁部首,我們在確定這240個字根時,都包括了這些。
主持人:我覺得在這本書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在文中穿插了一些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優美耐讀的經典詩詞等等,讓人對漢字的起源、發展與演變有一個生動直觀的印象。那么請二位給我們舉幾個典型的例子吧?
謝飛東:那就讀一段。
聶暉:這一章是講“云”這種自然現象,因為我們240個字根是分為天地人等等,根據分類來展開的。
中學時讀詩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對后半句沒有多少認識。2000年的時候我們一起徒步長江三峽,頂烈日穿行于西陵峽、巫峽、瞿塘峽古棧道,冒風雨攀登上巫山神女峰,俯瞰長江激浪奔流,仰觀巫山煙云環繞,畢身難忘。人呵氣成云不可見,山吐氣成云非虛誕。深感大自然造物之神奇高妙。現在就來談云,李白說“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但云一般不是孤獨的,往往是重重疊疊,變化萬千。云字像云彩回卷的形狀,上為舒,下為卷。后來云又假借為人云亦云的云,天上的云彩則與雨聯系緊密,加雨字頭。今兩字規范簡化為云。古人喜歡云彩,寫下大量云的詩文,如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寵辱不驚,觀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一方面固然因為天有不測風云,另外一方面我們祖祖輩輩看云識天氣,仰觀天文就是看日月星云。古人還將云和龍聯系,三國名將趙云字子龍就是通過龍來延伸云的內涵。
主持人:一個云字咱們可以有這么多說道,非常有意思。兩位在研究字的過程當中有沒有遇到一些很有趣的事情給我們分享一下。
聶暉:有的。特別是我們在研究的時候發現漢字有幾個主要的構成部分,音、形、意。在研究它的讀音的時候,我們覺得,除了有人們平常比較了解的中國漢字有1、2、3、4聲音調的變化之外,它的發音極富表現力.
首先是有表情性,比如我們說“笑”這個字的時候——“笑”一說這個字嘴角就自然往上翹,我們說“哭”的時候嘴角就下來了,我們說“喜”的時候嘴角又往上翹,然后我們說“愁”,這個嘴角又下來了,還有比如我們說“甜”,嘴角又上去了,然后說“苦”這個嘴角又下來了,這是一種客觀存在,它不是一種偶然。所以我們就覺得漢字它的發音具有一種表情性。
第二,漢字的發音還具有一種表現力,比如我們說“甜”的時候,氣流主要沖擊我們的舌面這個位置,然后現代科學研究證明,我們的味蕾對甜這種味覺最敏感的部位就是在舌面上,然后我們說“苦”,氣流主要就是沖擊舌根這個部位,現在醫學證明我們對苦味的最敏感的部位就正好是在舌根這個位置,還有我們說酸,“酸” ,氣流就是來自于舌下兩邊,然后我們多發幾個酸的時候,我們就感覺好象有點分泌唾液了,它刺激到的就是味蕾當中對酸最敏感的部位。還有就是比如像輕、重,我們在發“輕”這個音的時候,氣流是往上的,“重”這個氣流是往下沉的,然后我們漢字“輕”這個字本身的含義也是往上的,而“重”它的字義也是表達沉重的。還有“來”這個氣流是卷著的,我們說“去”的時候,這個氣流也就出去了。
這個“來”字本來就是表“進來”,而“去”本來就是表“出去”之意,和我們發音時的氣流方向是完全一致的。還有比如說“駕”,這個氣流也是往外去的。然后說“馭”的時候就是收的。這個發音本身就給人這種感覺,而這個字本身要表達的意思也和這種感覺完全吻合。這種表現力就使得我們讀起書來抑揚頓挫,聲情并茂。
這是讀音方面有趣的地方。然后在形狀上面也是很有趣的,剛才謝飛東先生講到我們的中國書法一直發展延綿主要有幾種書體,就是篆書、隸書、行書、楷書、草書,我們的漢字發展主要是有兩翼,一個就是實用性,一個就是藝術性。在藝術性方面是很突出的,比如篆書我們舉一個“人”字。篆書審美取縱勢、隸書審美取橫勢、楷書審美取斜勢、行書審美取連勢、草書則是八面出鋒,進入化境。
(嘉賓現場展示五種不同字體的“人”字)。
主持人:漢字怎樣體現中國文化的精髓呢?
謝飛東:從造字來看,就以“大”字來說,現在是表示抽象的大小這個意思,在古代造字的本意是指一個正面站立的人。比如我們現在講大丈夫就是指一個成年人的頭發長長了,然后把頭發整理好,別上一個發簪,這就是“夫”字。另外就是美麗的“美”,上面是一個羊字頭,下面也是一個大字,古人覺得人的頭上裝飾上羊角就覺得很美觀。所以大字本身是表示一個正面站立的人。我們再看大字頭上加一橫就是一個“天”字,如果在“大”字的腳下加一橫就是“立”字,我覺得從這個“大”字本身來看就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所以這個“大”字就能夠體現出中國的人本思想。比如說我們講“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在里面生長,后來天地開辟了,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每天長一丈,長了18000年,盤古有近5萬里高,當然夠高大了。我們認為人是與天地共生的,在更早的書面記錄中,比如我們的道德經就講到天大地大人亦大,所以說人與天地同等大,這種文化思想就對中國人的影響很深。包括孔夫子講敬鬼神而遠之,他覺得人本身就是很偉大的東西,并不比鬼神渺小多少。
西方他們有一種思想,他們在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的作品提出,人是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他們對人性還是比較壓抑的,西方的中世紀是非常漫長的一個過程,我們中國實際上從遠古時期就認識到人很偉大。所以從這個可以看出一個人本思想在里面。
主持人:沒想到簡簡單單一個字后面所蘊藏的真的是有人文的、歷史的很多內涵在里面。
主持人:近年來,海內外不斷有專家學者呼吁:恢復漢字繁體字。也有專家建議少數漢字可適當再簡化。對此,二位有何看法?
謝飛東:我們前邊講到漢字的演變受兩個因素影響,就是兩翼,就是實用性和藝術性,實用性一要表義準確,二要書寫簡便,這兩個方面形成一個對立統一的關系,有時候為了表義準確,就像元素周期表,我們為了表義準確就加了金字旁等等,我們現在的簡化字就是為了書寫簡便,所以說現在我們專家提出,有些字簡化得沒有道理,比如我們常說的產無生了,愛無心了。現在的漢字也有一個與時俱進的問題,現在不一定就是漢字的終點,所以我們認為應該是辯證來看,不是一刀切這樣來做。
聶暉:但是這種簡化也好,繁化也好,都應該要符合一個審美的需要。
謝飛東:還要考慮到它表義的功能,如果把表義符號也去掉,這個可能就有點問題,而且從另外一個角度講,現在信息社會,很多人都不用手寫字了,都是電腦里面打印出來,那么這個字即便復雜一點,從書寫角度來說并不增加我們的負擔,反而從讀書的過程來看更形象,更準確。
主持人:在互聯網時代的沖擊下,中國的漢字書寫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很多人"提筆忘字"。像現在流行的"微信",發送信息連拼音都不需要,講講話就可以了,面對當下的"漢字危機",二位有什么建議或想法來改善呢?
聶暉:事實上漢字在全世界來說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單獨作為藝術來欣賞的文字,其他的文字都是從實用的角度,記錄的角度,而中國的書法還有一個單獨的意義,就是具有審美性。很多家庭客廳里、書房中都掛著書法作品,他就是作為藝術性來欣賞。從這個角度來講它會隨著人們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之后,更加追求精神享受的時候,可能書法會更多的進入到人們的家庭當中。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漢字作為一項文獻保存,檔案記錄,它肯定還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謝飛東: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不僅僅是漢字層面的問題,現在進入信息時代之后,西方的文字同樣也面對這個問題,那么我們中國的文字還要好一點,第一就是我們有書法,書法可以讓我們去保留漢字的字形、字貌。另外一個就是我們漢字是表義文字,我們這個表義文字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如果我們在教學上讓學生去了解漢字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了解他的來龍去脈,我相信會讓我們去喜歡漢字,而且去敬重我們古圣先賢的智慧。我認為漢字面對這種危機的話是會化危為機的。
主持人:說到傳統文化,成長于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獵的人可能感嘆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也有人可能會說: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太保守了。你們有什么看法呢?
聶暉:首先來講,要說老的話,人是最老的,人從生下來,歷史都有幾千年了,也沒見說我們要多長一個眼睛或者多長一個鼻子,還有我們筷子也用了幾千年了,都是用的兩根,我們說與時俱進用三根、四根好不好呢?
主持人:肯定不行。
聶暉:就是說事物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到了一定的時候它就發展成熟了,我們用就已經很好了。
謝飛東:任何一個文化可能有一些精華的東西,也有一些糟粕的東西。在時代的發展過程中肯定都有一個去粗取精的過程,中國文化我認為它的精髓是具有普世價值的,它永遠不會過時。中國文化首先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們中國就強調天人合一,如果講人定勝天,對大自然過度開發會造成生態破壞,實際上中國自古以來就講天人合一,我們剛才講到“大”字的演變(“大”變化為“天、立”),人與自然是共生的。我們看天道,天上是日月星辰,是在運行的,日起日落,月升月降,因此,我們認為:“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謝飛東:然后我們看地,地是不動的,同時能夠承載萬物,所以我們認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天人合一思想對人的一個指導,這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第二就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我們強調的是中庸、中和的關系,我們講和為貴,和而不同,并不一定要強求一致。過去有人講“中”這個思想不好,中就是講過猶不及,很多事情過頭了,就與“不及”一樣,只有到“中”這個階段更好,它讓我們不走極端。第三個就講人與內心的關系,我們中國人就講要修身養性,目前來看中國傳統文化有三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儒、釋、道,儒家強調忠恕,道教強調感應,佛家強調慈悲,這六個字都是心字底啊,中國文化都要講修心的,我們認為,像這種中國文化的精髓性的東西,放之四海而皆準,所以它永遠不會過時。
主持人:二位近期在創作上有什么計劃嗎?
聶暉:應該來說人都是學習、生活和工作三個部分來構成的,學習應該是一輩子的事情,學而有所得,也希望能夠和大家一起分享。作為我們來講,我們都是比較喜歡書法、繪畫、詩詞這些方面的,當我們學有所感、所悟、所得的時候,我們就會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主持人:我們也很期待。
謝飛東:如果從書法這個角度來說,一個是對書法本身的研究,另外一個中國人常常講功夫在詩外,所以最重要的還是他的綜合人文修養。僅僅從書法來看,我對書法分為五個方面,就是筆法、字法、章法、文法、墨法,我覺得文學最美是詩歌,因為我們自己也寫詩,所以朋友經常向我們請教一下怎么寫詩,于是我們過去就有一些筆記——怎樣寫詩的。
謝飛東:最重要的一點——寫詩必須先讀詩,“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覺得唐詩300首太多了,我們現在不去參加科舉考試,我覺得我們需要熟背唐詩30首。我們就從古今詩句當中選擇了60首,我覺得背好了這些詩就是我們寫詩的一個范本。同時要背誦就要去精讀,讀最有代表性的古詩,讀古詩背后的故事和情思,這樣我們就可以去領悟古人敏銳的觀察,細膩的情感,同時也可以領會古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對國對家的一種責任、。我覺得這些都是很好的東西,應該說是一種美的教育,美的欣賞。
聶暉:事實上“十八大”也提出了“美麗中國”,我覺得首先來講不管是對于孩子來說,還是對于大人來說“美育”是最重要的,首先你要能感知美,有發現美的眼睛,世界上并不缺乏美,但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接觸的很多人來講,有些人可能對同樣一個事物他看到的就是陰暗面,而有的人就特別善于發現美,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長處。
聶暉:我覺得“建設美麗中國”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美育,首先要讓大家知道什么是美,用心去感知美,用心去接受美。詩詞,應該來說是中國人一個最美的夢,我們說到環境很優美的時候,往往說真美,如詩如畫的,說到文章寫得好的時候也是說詩情畫意的,詩基本上就是中國審美的最高境界了。所以下一步我們文字之后可能會在詩詞方面做多一點的功課。
主持人:很好,我們非常期待兩位的新作能夠早一點面市。今天真是要重新認識我們日常使用的漢字了,沒想到這里面還有這么有趣的奧密,當然,漢字里還有更多的有趣的文化、歷史和故事,讓我們一起捧起《讀字》去品讀我們的漢字,品讀我們的中國文化,尋找我們的中國靈魂吧,非常感謝網民朋友的關注,感謝謝飛東、聶暉兩位老師,謝謝你們!
謝飛東:謝謝。
聶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