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克
明 徐渭《墨葡萄圖》(局部)
當代作品《人民與總理》 周思聰 作
主講人:孔維克
簡
介:孔維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民革中央委員、中國美協理事、北京大學文化藝術研究所名譽所長、清華大學人物畫高研班導
師、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民革中央畫院院長、山東畫院院長、山東省中國畫學會會長。為一級教授(二級崗)、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藝術基金專
家庫高評委、山東省智庫專家。擅長古典題材及現代中國人物畫創作,多次參加全國大型美展及簽約國家重大美術創作工程項目,創作了一批令當代畫壇矚目、廣受
社會各界好評的傳世巨作,代表作有:《公車上書》《杏壇講學》《孔子周游列國圖》《心學宗師王陽明》《孫中山在青島》《孔子與四配》《抗戰老兵》《日本遣
唐使》等,是載入當代美術史冊的畫家。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主要指中國特有的文化精神所產生的藝術觀念、造型
手法與中國獨有的繪畫材質相結合,用毛筆、軟筆或手指作畫的一種繪畫形式。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還承載了人們的情
感,反映著時代的精神,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傳達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審美價值。如何欣賞和品鑒一幅中國畫?古人又給我們留下了哪些鑒賞理
論?本期講壇邀請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畫院院長、山東畫院院長孔維克講述中國畫的欣賞與鑒評。
繪畫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形式
人
類早期繪畫的產生是人類解決基本的溫飽后有了自己的娛樂方式,圍著火爐跳舞唱歌,形成了原始歌舞。而狩獵是人類最早的生活方式,人們以石器作為工具將自己
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刻錄在巖石上,這就是我們最早看到的巖畫。在遠古時期,人類遺留在巖石上的畫面,據考有4萬多年的歷史,今天被發現于遍布五大洲的
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中國,我們能看到的巖畫有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花山巖畫、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賀蘭山巖畫等,這些都有早期人類狩獵記錄的牛羊等形象,在文字還沒出現的時候,巖畫成為人類早期認識世界的方式之一。
中
國畫與書法關系密切,有道是“書畫同源”,但繪畫比書法更早,并且開始了與西方巖畫等僅是象形造物的描摹所不同的、帶有哲理思辨等象征含義的符號系統。宋
代陸游在《讀易》中說:“無端鑿破乾坤秘,禍始羲皇一畫時”的記錄。相傳伏羲畫八卦,始于乾卦三之第一畫,乾為天,故謂“一畫開天”。就是說,在文字未出
現之前,人類就是用一條線的方式來認識世界。這里面還包含有哲學涵義,“一畫”為地平線,分了天與地;“一畫”含陰陽,分了晝與夜;“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萬物”,有了世間萬物。伏羲畫卦,表達了對數的認識、對宇宙的認識及對人生的認識。
此外,除了巖畫,我們可以看到刻在巖石上符號式的繪
畫,比如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符號式繪畫是山東龍山文化的“日月山”符號,畫符號成為最簡潔的文字。這種抽象的認識或者具象的畫符號,后來演變為象形文
字。世界的文字有多種類型和形態,最后多數成為拼音文字,而中國則在象形文字的類型上逐漸豐富形態和內容,不僅成為信息穩定、容納博大、傳承有序的龐大系
列,且對繪畫影響巨大,甚至成為繪畫的一部分,成為世界唯一的文化現象,被合稱為“書畫藝術”。
人類在閑暇之余開始表達對世界的認識即產生
了最早的繪畫。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的豐富,繪畫工具的變化,以及人類對世界深刻的認識,繪畫就有了不同的形態,也產生了不同的文化:東方繪畫是線性
發展,西方文化分析面、線的表現,以致出現了對光的科學分析、對于色彩的科學分析、對于面的科學分析產生素描色彩,最后畫的是描摹自然、深刻表現自然的自
然形態;而東方繪畫,特別是中國繪畫,從宏觀對線性的表現、抽象的表現變成了意象的表現,最后產生了中國式的繪畫。中國文化及哲學一直以宏觀看待世界,所
以產生了八卦、陰陽等,可是西方越來越微觀,如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正如中國的醫學中有五臟六腑的說法,來辨證施治,而西方醫學則為病理分析。文化的不同
產生的藝術也不同。
因而,在傳統繪畫形態下,對中西繪畫的品評應該有不同的標準。隨著時代的發展,審美標準也在不斷變化,但在中西文化背景下,中西繪畫的品鑒標準也必須基于不同文化而展開。
中國畫的內在審美規律
一
是向善崇德。這是中國畫審美的第一要素。這與中國文化的人文關懷及“文以載道”的文化觀有關。直到今天,中國畫還一直在延伸它向善崇德的作用。不管是主流
繪畫,還是其他參加全國美展的畫作,抑或是花鳥畫、山水畫等,都要表達出創作者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向善崇德。
二是傳神達意。
傳神是中國畫審美規律之一。意,指意境和意象。中國畫的“傳神”并不拘泥于像西方繪畫那樣強調寫實,描摹自然,中國畫追求寫意。但自西方繪畫傳入以來,寫
實的審美標準逐漸被中國人所接受,這種寫實與中國的工筆畫結合,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工筆畫的發展;而在寫意人物畫領域,亦受西方的造型觀念很大影響,
能明顯看到“夾生”現象,兩者如何融合是一個待研究的課題。
傳神有“以形寫神”“以意寫神”之說。傳神也是有多種形式的,它不僅僅在于對對象人物的模擬生動,更在于意象、意境的運用,傳達出作者的情感。
三
是詩情畫意。蘇軾在《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評價王維的詩和畫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薄霸娭杏挟嫛薄爱嬛杏?
詩”,不僅表現了文章與繪畫的關系,也道出了情感與意境的合二為一;詩既是意境的補充,從形式上也成為畫的一部分,再加上印章的效果,將詩境、詩情與畫境
融合在一起,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意境美,也創造了一種審美標準,形成一種審美規律,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這是中國畫獨有的現象,欣賞畫意的同時,詩情、題書
也盡在畫意之中。
四是雅俗共賞。雅和俗具有辯證關系。所謂“俗”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民俗,就是民間老百姓喜歡的內容、題材等;另一種是審美
角度的俗,老百姓的審美能力是參差不齊的,也需要有所提升,提升之前習慣性的審美標準是起主要作用的。雅也同樣如此,除了老百姓喜歡的選題以外,還有一種
就屬于走出小我進入大我的境界,大我就是進入審美的高層次。從選題到意境的拓展再到筆墨的錘煉都有一個從低到高的過程,雅和俗有由低到高的因素,但同時還
有二者之間的融合。俗話說,做到雅容易,做到俗也容易,做到雅俗共賞不容易,這也即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中庸的一個含義是不偏不倚,也就是說既要符合老
百姓的欣賞習慣,還要達到有較高審美層次的人的審美標準,找到二者結合之處,確實不易。如果一幅畫能做到雅俗共賞,就說明不僅能達到一定的審美層次,還能
很好地把握了審美技巧和審美規律。較為典型的例子是齊白石的作品。齊白石一生在賣畫,賣畫就要考慮到老百姓喜歡什么,同時他又是藝術家,陳師曾、徐悲鴻等
人對他影響很大,所以他很重視繪畫理論,重視全面修養,能夠體悟總結出自己的繪畫見解,并且創造了全新的繪畫樣式,在筆墨語言、審美特征、繪畫理論等方面
有著獨特的創建。
五是筆情墨趣。這是中國繪畫獨有的審美特征。筆情墨趣就是筆墨語言。西方繪畫的語言是光影素描和色彩的疊加,而中國畫則是
筆線和墨韻的意象組合,簡稱筆墨。線是靠筆畫出來的,筆的表現是靠墨在紙上運行產生,中國畫就是筆和墨之間的融合產生的一種繪畫式樣。筆墨本身就是一種語
言,這種語言簡單來說,墨分五色,筆有18描。墨分五色代表所有的色,指代一切能看到的事物,這是一種意象式表達,這種繪畫語言具有簡潔、東方式的藝術呈
現。就像京劇中的程式化表演一樣,一個圓場便是翻山越嶺,一支馬鞭便是駿馬馳騁,這些寫意方式也是中國老百姓能接受的。在繪畫中,還有一種寫意式的表達,
那就是空白。它在不同的畫作中有著不同的含義,有時是云是霧,有時是遠山、近水,它可以代表一切想象的事物,既簡潔有力又見功夫技巧,這都是筆墨語言。中
國畫的象征性還體現在“點”上,石頭上的點是苔蘚,群山峻嶺上的點是飛鳥,花叢中的點可能是蜜蜂和蝴蝶……這就是意象性的表達,它能調動觀者的想象力。這
些點如何點?靠的是畫家繪畫功夫和技巧以及對筆墨語言的理解。
中國畫的審美與品評
中國畫講究融匯。最初學筆墨技巧是從臨摹開始,最后完成不僅要融匯文史哲,還要立足天地人。
中
國繪畫是文化精神的表現,也是文化衍化的產物。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命題。天既指自然規律,也指天命觀,它和人是相關的。人離不開生存的環
境,離不開自然,因而要天與人相和諧,畫家也要內外兼修,藝道并舉。所以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相比,一個重要的區別是,西方繪畫是描摹自然、指向客觀的,中
國繪畫是體悟自然、指向內心的,最終西方產生的是一位位美術大師,中國則是修煉成一個個文化大家。
在中國繪畫理論中,我認為有幾組重要的理論一直影響著中國繪畫的創作和鑒賞。
一是“盡善盡美”和“文以載道”的提出,前者出自《論語·八佾》,既是指美與善的追求是一體的關系,也是指對做事、為藝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后者出自宋周敦頤《通書·文辭》,成為藝與文傳達思想的正統文脈。這是最早對書畫及文學品鑒的重要尺度。
二
是南朝齊梁時期畫家、繪畫理論家謝赫提出的“六法”。這一操作性較強的理論一直影響至今。六法即“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
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六法講的是,欣賞一幅畫,首先要看的是作品中刻畫的形象是否生動有韻味;再看用筆如何,同時還要看描繪的
對象與現實的物象是否相似;接著看色彩,著色如何;再接著要看構圖是怎樣的,最后看繪畫的師承,又有著怎樣的創造。這樣的標準既是對欣賞者來說的,同時也
是對創作者提出的要求。
三是“四品十二等”。唐代書法家張懷迯在其《書斷》中,把書法和繪畫都分為神、妙、能三品。唐朝朱景玄在其所著繪畫
理論專著《唐朝名畫錄》中在三品之外加上了“逸品”,于是就有了“四品”———逸品、神品、妙品、能品。北宋時期黃休復在《益州名畫錄》中將“逸品”放在
了神品、妙品、能品之上。其中,逸品是指的是草草幾筆就見真諦,看重畫的飄逸和不拘常法,簡潔有力。神品指的是神來之筆,一般人難達到、難超越。妙品屬于
第三品,它指的是繪畫中的構思技法等,非常巧妙能表達畫家的構思技法和智慧。能品指的是能看到畫家的功夫下得深,但在構思、構圖甚至智慧等方面不如妙品。
四品中每一品又分為上、中、下三等,共十二等。這種分級品評標準既是古人所創造,也是他們給后世留下的審美判斷方法。
四是唐代畫家張璪所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意思是說要向自然學習,要深入生活,從而有所感悟,轉化為藝術。
五是宋代蘇軾提出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他評價王維的畫時提出的繪畫鑒賞標準。指的是詩畫一律,指出詩畫之間的有機聯系。詩有詩意,畫有畫境,詩畫融合才別開畫境,意境深遠。
六是清代畫家石濤說的“筆墨當隨時代”。這是他題在畫上的跋文,“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意思很明顯,就是說藝術要追隨時代、表現時代,同時要創造這個時代的筆墨符號、審美視覺圖式。
七
是近代齊白石的不似之似。他有兩句話一直被后世所引用,第一句是:“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钡莱隽酥袊嫷膶徝勒嬷B。第二句
是:“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主張畫家一定要創造自己的筆墨語言,只有創造出自己的筆墨語言,才可能傳世,他的“似”指的是藝術生命。這兩句話形象地概括
了創作的藝術規律,要求藝術家創造自己獨特的筆墨語言。
八是徐悲鴻在《中國畫改良論》中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
以上八條中國畫的基本理論,可以說既是中國畫創作規律的體現和鑒賞品評的重點,也蘊含了中國畫的傳統審美理念及其不斷發展的歷程。
當代繪畫作品的品評
從宏觀上來看,當代繪畫作品的品評標準有著幾個階段變化。
一
是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提出了藝術要為抗戰服務,不僅僅是繪畫,戲劇、文學、音樂等藝術的藝術主張,都要為宣傳抗戰而努力。新
中國成立以后一直到70年代,在延續政治第一、藝術第二的思想下,毛澤東同志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藝方針,把藝術的
功用提升了一個高度。隨后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美術作品,如《地道戰》《開國大典》《狼牙山五壯士》等。
二是改革開放以后,思想得到解放,藝
術也突破了禁錮,西方各種文藝思潮的涌入開拓了國人的視野,出現了一大批各種觀念的作品,客觀上推動藝術的發展與繁榮,讓藝術家從表現大環境大主題的單一
模式中解放出來,出現一些表現自我、表現個性的作品,也出現了“政治與藝術并列第一”的主張。從媒體上也常見到“提倡主旋律,鼓勵多樣化”的語句。
三
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
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我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思想性、藝術
性、觀賞性有機統一”這一品評標準,符合藝術的鑒賞規律。它是指那些思想性強、崇德向善,以及反映時代主題的文藝作品,在藝術性上傳承、在觀賞性上被大眾
所接受的文藝作品,才是符合藝術審美規律、體現真善美的優秀作品。
建立中國標準的審美體系
在面向國際化語境的今天,以中國文化為底色的中國畫,有著中國人獨特的審美習慣和審美標準,不論是推動中國畫的創新發展,還是在世界范圍內被欣賞接受,都應建立以中國價值為標準的審美體系。
首
先,中國畫是中國文化的產物,它有著廣泛的社會欣賞和鑒賞基礎。中國人生下來就能看中國畫,因為接受的是中國文化的熏陶,但這僅僅是看得懂,如果要提高品
評、鑒賞能力,那就需要有指導和引導。這就涉及到美育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說到:“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
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你們提出加強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
身心都健康成長?!?位美院教授提出的加強美育工作,考慮到了美育對普通大眾、對國民素質的提高的重要性。同時,這種美育指的就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美育,是
有著自己標準的美育,這對民族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
其次,自古以來,中國人欣賞中國畫,有一桿自然的秤或稱心中的文化標準。這個自然的秤,即是在我們中國文化環境的熏陶下對筆墨的自然理解和評價標準。對中國的大眾來說,要在加強全面的文化素養教育的同時,普及美育教育。
再
次,中國畫畢竟是一個以“技”的表現來體現“道”的藝術,對技能的解讀和審美亦關乎中國大眾審美的提高,這就需要藝術家或評論家的引導。審美認識也會隨著
社會的不斷發展而變化,隨著大眾審美的提高而不斷提高,但提高的層次會有所不同,因而這需要有一個理論性的標準,引領不同層次的大眾審美觀念、思想,這是
要制定標準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最后,對于中國畫的品評,無論是讓西方人欣賞和理解中國畫,還是中國人學習和接受西方畫,應該用中國標準來鑒
賞和容納,而不能都以西方的標準來看待,所以要建立中國式的審美價值觀、中國式的審美標準非常重要。西方繪畫進入中國,為了發展,必然要與中國本土文化相
結合,就必然經歷一個中國化的過程,就像俄羅斯學習法國油畫產生了自己的俄羅斯油畫一樣,只有這樣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得以發展,反過來也能夠得到世界的認
可。這一過程,就是一種中國化的過程,也必然打下中國文化、中國審美、中國價值的烙印。藝術是承載文化、記錄文明的工具,體現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
能力。由于文化的差異、價值判斷的差異,其欣賞的標準也應有所不同。以中國特有的欣賞審美標準、創作理念,建立中國式的審美體系,才能使民族的成為世界
的,才能吸納更多外來藝術,才能讓中國文化得以延續,才能面向世界,分享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