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書法展一直以來都是備受國人關注、書壇熱議的。它成為書法篆刻家藝術成就的最權威的注釋。所以每次的全國展,都成為書法創作的一個航標。競爭激烈,觀潮者多,弄潮者亦多。筆者亦多次參展、觀展,感受良多。國展無疑對促進書法家創作、進取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同時,對書法學習、創作,形式,包括書法內容的構成起到了風向標式的引導作用,因此,對其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應該仔細研究,盡可能全面正面的積極引導。縱觀近年的全國書法篆刻展,筆者感覺國展筆墨法經典、深入傳統并有創新,形式隨時代、融入美術注重視覺,但人文內涵相對缺乏,絕大多數文字內容是抄寫前人經典、詩詞曲賦、書論畫論,原創內容極少,反映了組織者和書法家對人文修養的忽視。
一、近年書展總體概況
近年國展,每次投稿量,專題展大約在3萬件,屆展大約在5萬件左右。從投稿看,行草書占主流。一般比例達到60%,篆隸最少,僅占15%。以十屆國展情況為例,整體分布情況總體如下。
類別 行 篆刻 刻字 篆書 草 楷 隸書 合計
投稿人 16866 24527 41393
投稿數 20996,其中刻字1700多 30938 51934
優秀獎 18 4 2 6 21 5 2 58
提名獎 11 14 3 10 20 5 5 68
入展覽 194 54 45 36 191 82 59 661
共展出 223 72 50 52 232 92 66 787
對聯 1 9 1 3 12 26
當代國展,行草書以師法“二王”為主流,與過去王鐸風、書譜風等有所不同。這也反映書法經過一段時期的探索,又趨于百家齊放。篆隸楷等正書方面,傳統秦篆漢隸唐楷形單影只。以工穩取勝的秦代小篆作品不多,而流暢的清代小篆、大篆相對多見。以甲骨、散氏盤為主,而且強調了筆墨效果,節奏明顯。傳統漢碑相對較少,而取法開通褒斜道、鮮于璜及陠閣頌漸多。漢簡作品也有代表,不少隸書引簡入碑,增強了書寫效果。楷書方面,唐楷少見,僅褚字偶有一席之地。當代國展,小楷發展很快,成為楷書入選最多的形式。精美細致,流派紛呈,從鐘王、褚顏到文征明、王寵等均有代表,總體占楷書總量80%。篆刻整體水平較高,各種風格齊備。當代國展帖派占據主流,碑帖融合明顯,增強了書寫節奏變化、墨色對比,深入傳統兼容眾家之長,并有一定的探索創新,出現了一些有個性、有風格的作品。書寫內容從歷屆的抄寫唐詩宋詞為主進步到了摘抄世說新語、歷代文、賦、書論畫論上。
二、當代國展主要形式特點
當代國展,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就是作品的形式。可見不僅是外行看熱鬧,許多內行也在看熱鬧。
(一)拼接
一是色彩:縱觀國展,沒有拼接的作品很少,每件作品都是幾種顏色。或冷色相配,或補色相搭,或同一色系相應。或是塊面變化或是用不同顏色線條造型。試想一片汪洋之中,當然是那一帆遠影引人注目。所以在一批批白色作品之中,有色有品的作品自然會顯得更精美,受到更多的關注。
二是幅面:展廳書法,當然以大為優勢,所以在以往的展覽中,有一丈八的。可這樣的作品對展廳的要求很高,不易裝裱,于是七屆國展之后,限制為八尺以內,而十屆國展進一步限制尺幅為6尺以內,比往屆尺幅又小了兩尺。書法家們要在相對更小的方寸之間展乾坤,于是出現了小帖多幅,組成一件作品,被稱為組合式中堂,組合式條屏,增加作品的曲折感。就像蘇州的園林,在一個小的環境中,營造一個曲折回環的景觀,以形成曲境通幽的審美意趣。而少字的作品入選率非常低,如少字的對聯,只有26幅,而且多數在旁邊加上了長款。
(二) 縱橫交錯:國展作品要求豎式,如果一味的豎式,又流于平凡。于是眾多作者,想出很多辦法增加作品的橫式感,如作品上面加一橫式條,或橫寫一個標題,或縱寫少字多行跋文,形成橫式感。或增加一張橫式、方式花案拓片,使作品顯得縱橫交錯,變幻莫測。
(三)印章:自古以來主要用途都是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演變到后來成為書畫作品的裝飾,到今天更成為做形式感的重要工具。據統計,國展中有的一幅作品多達50余個印章,大的、小的,各種形狀的,姓名章、閑章、收藏章圖形印統統上場,連蓋、半蓋、造形、破勢比比皆是,增加了作品的表現力。
(四)仿古:中國自古就有尚古之德。體現在書法上,早有痕跡,但當代國展尤甚:染色,加拓片,用蟲眼紙、火燒殘紙、手撕紙、其它特殊紙,可謂美輪美奐。
(五)跋文:當代國展跋文之多,可謂歷史之最。多用小楷完成。因其字小,可以像孩子的“積木”一般變幻著造出各種形式,加之可增加作品的細節感和書卷氣而成為今人之最愛。
三、 形式感的重要性和成因分析
(一)重要性
首先,形式感如人之穿衣打扮,有增加氣質之功。所謂三分長相,七分打扮。其次,中國哲學思想、作者的藝術思想亦可通過除了書法本身以外的形式來充分表達,如縱橫、虛實、布白、陰陽、變化等。第三,通過新穎別致的形式奪人耳目,占領先機,俘獲評委和觀眾。第四,通過形式可多角度展示作者多種書體功底。
(二)成因分析
一是美術影響:過去文人以書法為主,以畫畫為輔。近代以來,傳統受到沖擊,反傳統現象突出。而且與精英文化不同,琴棋書畫,大眾接受程度卻是畫書棋琴,這也是文人四藝的復興順序。客觀上也有市場規律在推波助瀾。因此,書法逐漸被作為視覺藝術,很多大專院校將書法專業設在美術學院,很多學美術的人轉行書法,因此,書法借鑒美術的顏色搭配、平面設計、視覺沖擊就順理成章了。
二是評審機制:瞬間印象至關重要,否則初審就被淘汰,無法入選。一般而言,評委初評關注一幅作品的時間不過10秒鐘,大多可能是一眼而過,沒有一點特別,很難留住評委眼球。這可能是絕大多數作者“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的心態。但物極必反,所有人都濃妝艷抹之時,可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反而吸引眼球。
三是展廳效應:入展的作品最后都要上展場,因此,是供人觀看的。作者與觀者事實上是陌生的,不存在對作者人品、藝品的深入了解,完全是憑視覺感受。形式多樣更能體現“百花齊放”的時代特點。
四、反思
當代國展最大的遺憾是“重視覺藝術,輕人文修養”。
(一)跋文不是跋文
眾多作品有跋文之形,卻無跋文之實,為形式而形式。跋文應是對書寫內容的評價、說明或創作體會,可當代國展很多跋文都只是一些相關甚至不相關詩詞的抄寫。說明作者人文修養不夠。
(二)書寫內容以抄為主
自作詩詞文少。雖然從多年前,中國書協的展覽通知上就赫然有“提倡自作詩詞”字樣,但評審中很少為此加分,因此,自作詩詞者寥寥無幾。而十屆國展以來更把這樣的倡導性語言也刪了,之后的全國第三屆青年書法展、第二屆冊頁展……都不再提“倡導自作詩詞了”。抄寫經典本也是傳承文化的過程,用作平常送人或商業都無可厚非,但作為屆展這樣的大展,應當有更高的要求,應當倡導形式和內容的雙重創作。而當代國展形式的創作顯而易見,內容的創作少之又少。以十屆國展為例,入選的787幅作品中只有14件是作者自作詩詞、對聯或筆記。整個展覽大廳,抄錄他人詩文的比比皆是,缺少當代文化含量,所以令人感到當代書展基本可以更名為《抄錄員大展賽》。
(三)文字錯漏。
當代國展文字錯漏似乎已不什么問題了,可謂比比皆是。如十屆國展有一幅寫白居易琵琶行的作品,一開篇“潯陽江頭夜送客”,就將第二個字“陽”字抄掉了,中間兩處亦分別抄掉5字4字,一幅作品僅掉字就達10個之多,還有錯字參雜其中,諸如此類不一一列舉。
“重形式藝術,輕人文修養”會形成書壇的浮燥心理。重視覺藝術本身不是什么問題,視覺藝術是隨時而易,學習摹仿相對比較容易。但人文修養需要長期積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需要長時間的培養、熏陶。國展是中國書法發展的風向標,如果國展都輕人文修養,還有多少書展能號召書家重視人文?還有多少書家能花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在人文修養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