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得到一套由天津古籍出版社翻印的民國時期的著名美術刊物《湖社月刊》的合訂本。這套書的獲得使我異常興奮。它使我又回憶起少年時的學畫生活。
那時學美術的地方很少,書畫愛好者大都是私下交往式自學。美術參考書也不是很多,濱江道的圖片門市部及勸業場天祥二樓的古籍書店成了我經常關顧的地方。尤其是天祥的古籍書店是我最愛去的地方。那里雖然光線很暗但那里的氣氛我非常喜歡。書擺在書架上和木制的臺子上任由顧客挑選。人不多,很靜。書卻很多,除一些過期的美術刊物(如東風畫刊,天津畫報,連環畫報)外大部分為解放前民國時期的畫譜印刷品,當然還有古版圖書和碑帖。
喜歡書畫自然會往那里跑,一到假日便到那里去買書,說買書不如說去白看書,因為那時家里很貧困,沒錢買書。為了看書有時去那里一呆就是一天,忘記回家吃飯(大概也是沒有手表的緣故,也便沒了時間概念)。后來為了積攢錢買書便拾些廢銅爛鐵去賣?;蚴前鸭议L給的早點錢存起來,除了買紙筆外便是買書,于是便有了《海上名人畫稿》、《王煙客山水冊》、《王麓臺仿宋元山水冊》、《王原祁臨安山色圖卷》等十數本民國時期刊印的珂羅版印刷的畫冊,原定價在一兩塊大洋。我買時為人民幣三四角錢。其實我買的最多的,是《湖社月刊》,一本月刊只要兩角錢。且里邊的內容異常豐富多彩引人入勝。月刊成了我學畫最好的教材。不幸的是這些書和雜志在我文革參軍時放在家里,回來后大多已丟失(由于文革的原因)。這次見到翻印的合訂本自然倍感親切如老友重逢一般。
湖社月刊,為湖社的對外發行的社刊,是民國時期少有的美術刊物之一。當時與中國文學研究會創辦的《藝林月刊》同時發行,各具特色,為傳播中國文化藝術做出了很大貢獻?!霸驴弊?927年11日始初為半月刊,后改為月刊,至1936年3月出刊100期,后???。創刊的宗旨是“提倡藝術,闡揚國光”。除刊登古今名人書畫外,旁及歷代金石文器,時賢詩詞及畫評畫論,可說是一本綜合性的圖文并茂的文化藝術雜志。這次古籍出版社翻印的月刊使我可窺全貌。但仍使我留有遺憾的是,刪掉了各期的封面?!霸驴钡姆饷嬖O計非常富有特色,白色為底兒,每冊封面請一名家題寫刊名。真草隸篆各不相同,藝術氣味非常濃厚,封面的中間及下方大部分面積印一幅名家名作。左邊由上到下為出刊日期,右邊則為各期的順序號。封二印有廣告,其廣告以文化廣告為主,商業廣告為輔。如十七冊封二便有山水畫家胡佩衡在民國十八年的山水畫潤例。后面還注有“戊辰立春日第八次重訂,蔡元培、賀履之代訂”,字樣。此刊還登有畫展消息及天津老九章綢緞莊及天津物華樓金店的廣告。這些為有興趣研究民國中期文化藝術活動及與商業的聯系的人們提供了客觀的資料。
提到《湖社月刊》自然要關乎到湖社的發起人金開藩先生。金開藩號蔭湖,為金城先生之子。金城原名紹城。字拱北,號北樓又號藕湖。浙江吳興人(生于1878年卒于1926年)自幼奇慧,尤好繪事。曾留學英國,獲博士學位。民國任北大商科學長,眾議院議員。北樓先生以民國初建,畫壇衰微乃與友人于1919年建立中國畫學研究會被推為會長,周肇祥為副會長。聚徒講義,成材者甚多。金先生為宏揚東方文化,于日本美術界取得聯系在北京和上海舉辦聯合畫展并成立了東方繪畫協會,由于往返中日旅途勞累舊病復發于1926年7月逝世時年僅四十九歲。金開藩(蔭湖)及其弟金開華(述湖)及門人子弟多人,為繼承先師遺志于北京錢糧胡同15號北樓先生之墨茶閣成立畫會。因北樓又號藕湖,故會員各取“湖”為號。畫會取名“湖社”。推中國畫學研究會原副會長周肇祥為會長,金蔭湖為總干事。
天津同湖社有著很深的淵源。其中有兩人與天津的關系最密切,一為陳先生一為惠先生。陳先生字少梅名云彰號升湖,湖南衡山人。1925年參“中國畫學研究會”成為金城先生年歲最小的弟子。但其聰穎異常,畫技高超,1927年被湖社派到天津傳習書畫,跟他學習的有一百多人,天津畫界深受其影響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建國后被推舉為天津美協副主席。惠先生與天津的淵源其實并不比陳先生淺。但很少為天津人所知。惠先生原名惠均,字孝同號拓湖北京人,滿族,1920年入中國畫學研究會,拜金城為師,攻山水,1925年升為研究員。1927年與金蔭湖、胡佩衡等共組湖社畫會。編輯《湖社月刊》歷任畫會干事、評議、教員副會長及湖社畫會天津傳習社社長,天津分會會長。解放后歷任北京中國研究會常委,北京中國畫院藝委會常委,國子監國畫補習學校校長,中國美協會員。50年代曾出訪印尼,回國后在中央美院辦展。由于先生與天津的淵源我的中學美術老師丁秉深先生與惠先生交往很深。1963年丁老師帶領四十二中美工組的五名同學去北京暑期寫生時有幸拜訪了這位惠先生。記得先生住在大甜水井胡同。是座非常漂亮的四合院,院內花草繁茂綠樹成蔭,正屋為畫室。先生熱情的接待了我們和我們聊天,給我們看他的畫作。那是我第一次進畫家的畫室。大大的畫案上擺著筆筒和筆掛、紙硯等文房用具,透著濃厚的文化氣息,擺設的古玩和字畫使人如進藝術的圣殿。惠先生的山水畫作,樹石古厚渾茫,意境深幽,學古而不泥古,透著書卷氣。當時惠先生正在鉆研具有時代風貌的新山水畫,并做出了可貴的探索。他和古一舟、周之亮、陶一清、何鏡涵等合作的巨幅長卷《首都之春》已經發表。他拿出了這件作品的印刷品給我們品讀,這幅畫很長,畫面由通縣縣城城區至石景山、官廳水庫等北京的新貌。前門故宮一帶為畫面的中心。畫面非常精致、和諧,古法與今法相融合,創造了新的時代風貌。這次拜訪使我們這些學生大開眼界受益非淺。
在先生的影響下我們五位同學共同創作了兩幅表現北京風貌的長卷。一為《中國美術館》一為以天安門,人民大會堂及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革命英雄紀念碑為主體的《廣場頌》。這些作品參加了市里的展覽。據說現在收藏在河西區教育局。近來北京湖社又恢復了組織,由于和湖社月刊及惠先生的情緣,故參加了“湖社”天津分會在天津的成立活動,并加入湖社成為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