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創作了一幅肖像畫,畫中畫的是我的中國畫啟蒙老師段無染先生和段先生的授業老師也就是我沒見過面的師爺黃賓虹老先生。
黃賓虹先生是中國文人的一代宗師也是文人畫的代表,是中國畫壇家喻戶曉的人物。而我的老師段無染先生英年早逝,由于政治及時代的原因而不太為今人所知。2004年在為紀念先生誕辰九十周年我和師兄弟黃枕石、段守德、王寅、孫建平、段守虹等發起組織了一次畫展,名為《段無染誕辰九十周年展覽》。如今時光又過去了五年,先生辭世在1969年距今已整整四十周年。每每想起先生便有無盡的思念和萬千感慨。現寫此小文為紀念。
先生姓段名拭,字無染,室號大拂堂、槐屋。1914年生于安徽蕭縣,蕭縣為弦歌之地,今稱國畫之鄉。先生自幼聰慧好學,又居書香門地,有著良好的文化環境。其姑父為近代大書法家桐城張伯英。姐夫謝國禎為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
先生自幼讀書好文史,且酷愛繪畫。1930十六歲時考入上海美專西畫科專攻油畫,受業于文梁、潘天壽、關良、倪貽德諸先生。1933年畢業后,曾先后在青島、徐州、南京等地舉辦個人油畫展。1936年到北京,在榮寶齋掛筆單售畫自立。此時經張伯英及謝國禎先生的介紹受業于黃賓虹老先生。為表師情,賓虹老人親繪手卷以贈,張伯英親為題署,京師畫界齊白石等十數人或繪畫或題識于卷間,一時引為畫界盛事。
先生因口腹之累,不能久侍賓虹老人身旁,成為東西南北之人。賓虹老人晚年定居杭州,先生客寓南京、天津,而后函簡往返,師生情誼甚篤。先生將次子取名守虹為示紀念。
賓虹老人曾教誨先生:“作文章,寫畫史,搜集材料乃是一種重要事,然資料是積累而來。非一朝一夕可致。譬如儲錢,一日儲一錢,數十年后其數巨矣?!毕壬窭先酥?,終生致力于搜集畫史,畫論等資料。自1985年以來,雖痼疾在身,猶摘記不輟。數十年間,所積長篇數萬。手稿、筆記逾數萬言。先生病后因體力所限繪畫難有大作,多為小品不少精力用到做學問上。先生受當代文學家謝國禎影響,精于金石考據,版本目錄之學。先生詩學宋、涵永有書卷氣,文喜六朝,生動有致,其文筆功力今可從所作著述中看出。先生一生中有文字交者約略而記有蘇州大學錢仲聯教授,香港《大公報》陳凡先生。南京大學陳中凡教授,近代詩人陳玉谷以及民主人士陳叔迫老人等。皆為一代名流碩儒。先生一生著述有《萬年少年譜》(原中央大學40年代出版)、《漢畫》(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8年出版)、《虹廬受學扎記》(1960年香港大公報連載、1965匯入藝林叢刊),另有《沈石田研究》、《文征明年譜》、《漢畫所見事物考》等。數種文稿因10年動亂未及刊行,還有書稿數十萬言“文革”中毀于一炬。
先生才華橫溢;風流倜儻;談吐文雅;磊落大度,不乏長者之風。自寓居津門以來,淡于名利,不求達,兼之自50年代末即臥病在床,故更似不食人間煙火者。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先生畫名不脛而走,而盛譽津門。十數年間文壇畫界,來槐屋造訪、切磋畫藝者絡繹不絕。60年代出常來槐屋相聚者有畫界名流:呼延夜泊(王學仲)、華非、李駱公、梁崎、劉止庸諸先生?;蔽莞乔嗄昝佬g愛好者求學的課堂與土地,大家來到槐屋,首先感到的是一種書香墨氣的藝術氛圍與先生的長者之風。先生對求教的青年,從不論其門第、基礎如何,總是來者不拒有求必應。先生掌貫中西,熟諳古今中外各種藝術流派又曾是30年代上海美專出身,對中國畫的山水、人物、花鳥;西畫的油畫,素描、水彩。版畫,總能因材施教各得門徑。更重要的是在與先生交往中,在先生款款從容的談吐中使人感到中西文化、藝術的魅力及先生學識的博大精深。
文革中,先生和中國一切有良心的藝術家一起,在劫難逃。以“莫須有”的罪名,蒙受不白之冤,所藏書畫,文物毀于一旦,蕩然無存,本來身體不好,更是雪上加霜,與1969年溘然去逝,享年56歲。
我和先生求教時十五六歲,正在少年,先生辭世我才二十出頭,短短幾年時間的影響幾乎塑造了我的后半生。但我總覺得和先生在一起的時間太短了。那是自己太小了,先生的學識還沒感受十之一二,便為造物所阻。先生和藹可親的音容笑貌只能化作美好的記憶。如今人過六旬鬢生華發。沒因歲月的流逝而淡忘記憶,反而因懷舊的情愫更平添了幾多思念的愁苦。先生離我們而去已經四十年,我不但沒能淡忘他,想起來好像他就活在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