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所端午節又要來臨。如今的端午節就是吃粽子,偶爾朋友送一串或是買一串“老虎搭連”掛在孫子的后背上便算是過節了。今晨鄰居送了一把鮮艾蒿,我將它拴在門上,憑添了節前的氣氛。
兒時端午的企盼也還是吃粽子,那時沒有賣的,只好自家做,記得節前往往起大早到郊外葦塘去采蘆葉和馬蓮草拿回家來作粽葉、粽繩。蘆葉的青香沁人心脾,抱著它如同抱個美好愿望。包粽子是是全家齊動手,那過節的歡聲笑語至今難忘。
總感覺端午節是孩子的節日手巧的媽媽用紅布給小孩子做成肚兜,上面繡上蛇、蜈蚣、癩蛤蟆、壁虎和蝎子,蝎子尾巴上還有一把小剪刀。奶奶用黃紙剪成王字貼在孩子們的腦門上裝老虎。做上一串串老虎搭連拄在我們衣服上,上面是用布做的小老虎、小辣椒、小掃帚等物件甚是好玩。聽老人說:南方人過端午要賽龍舟,還要把粽子擲到水里喂魚,為什么這樣?說是為紀念“屈原”,屈原投水自殺,百姓為打撈他紛紛駕船到江里,怕魚把他吃了因此把粽子擲到水里。我們問:大家為何這樣?老人說因為他死的屈。哦!原來是這樣?難怪叫屈原呢!
如今,家家插艾蒿,戶戶點雄黃的情景己成遙遠的記憶,可童年的快樂永遠留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