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蟲,一般指蟋蟀,也叫蛐蛐,古人稱“蛩”、促織?!读凝S》中有一篇《促織》,講的便是蛐蛐的故事。
當一年炎暑消盡秋風乍起時便在冷夜青光里彌散秋蛩之聲。南朝.宋 鮑照詩中說:“秋蛩扶戶吟,寒婦成夜織?!焙孟笫球序写叽倏棆D趕快織布置辦冬裝御寒。唐.孟郊有詩說:“一床空月色,四壁秋蛩聲?!彬序性诠糯娜诵闹惺惆l的是一種悲冷孤寂的心境。
蛐蛐在兒童的心中可不是這樣。它們不是悲涼與孤寂的象征。它們是斗士,是歌唱家,是童年的玩伴。我輩的童年大都有玩蛐蛐的經歷。天津歷來有玩蟲的歷史,至今有一個畫家師友,每年秋天到山東的山里捉蛐蛐。這些都是癮大且玩得講究的人。當年兒時每到暑假便到城郊開洼玩耍,捉蛐蛐是主要內容之一。聽說鐵路邊上的蛐蛐牙硬,便到那兒去捉并不在乎呼嘯而過的列車。立秋前蛐蛐尚未長翅,我們稱它為蛐蛐芽子。捉回去看著它長大蛻皮變為成蟲。和蛐蛐近似的秋蟲還有“三幫頭”、“三尾巴槍子”和“油胡蘆”?!叭龓皖^”個子稍小且瘐面部平前突,頭頂有三個瓣,也稱“棺材頭”。叫聲清脆“幫幫”有聲。三幫頭也斗,但頭靠前牙靠后,牙不易咬到一塊。油胡蘆子比蛐蛐大得多,不大善斗,但叫聲動聽,“嘟嚕嚕...嘟嚕嚕...甚是悅耳?!叭玻ㄗxyi巴槍子)”是各種蟋蟀的雌性,雙尾中間有一根長槍似的產卵器,故而得名。不知何故名種蟋蟀中都有長飛翅的,能一飛很遠,我們叫它飛蓬。玩蛐蛐是很有講究的,捉蛐蛐有蛐蛐罩,盛蛐蛐有陶瓷的小罐。最好的是澄泥罐。比較講究的斗蛐蛐大多有賭的成份,將上陣雙方放到天平或等子上稱重,體重相同則可斗,斗蟲要放到較大的斗罐中,(如今的斗罐是透明塑料做的,中間有一活動隔檔),“引扦”頭梆上鼠須。以上是大人們的游戲。孩子們可沒那么講究。出去捉蛐蛐因為去郊外不愿讓家人知道,因此也不帶什么工具。到了野外專門到有碎磚破瓦,荒坡亂石的陰潮之地,破磚敗草下面往往會有。有時還會折一段蓽麻葉柄當吹管往蟲洞里吹,蛐蛐怕風,見風便會蹦出來。因沒帶蛐蛐罩,便雙手扣捧,搞不好將蛐蛐搞殘。我們的蛐蛐很少有全須全尾的。我們斗蛐蛐不論個子大小,純屬瞎玩,有時將蛐蛐和大它三倍的油胡蘆放到一起斗,油胡蘆雖然斗志不高,但它一張咀蛐蛐還是只得落荒而逃。我們還試著將蛐蛐和三尾槍子放到一起斗,可怎么斗弄它們也不咬,將兩只三尾槍子放到一起也斗不起來。蛐蛐一般來說個子大的便利害,也有小個把大個子咬敗的。蛐蛐如遇上曾經的手下敗將會咬得特別起勁,相反對手會不戰而逃,這時我們會將敗者在手心中一陣猛顛,再放到斗罐中它便頭腦玄暈認不清對方是誰便會上前猛咬....哈哈,真有趣!
如今郊野與童年忽而遠去,可郊野的童年生活永留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