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是什么?答案也許很多。但說繪畫有時是一種機緣,想必許多人沒有深究過。
上世紀40年代末,在重慶參加國共談判的國民黨將軍張治中先生,是個遙遠的歷史人物,不曾想由于美術,使我和這個人物有了某種關聯。
第一件事:張將軍的孫女張楠,居住在美國,2000年隨先生來大陸與清華大學商談籌建醫學院事宜。她閑來無事,便通過校方聯系到清華美院第四工作室(導師陳丹青)來畫畫,與我們同學五人成為好朋友。我們曾一邊畫畫,一邊和她討論她祖父命運,就像觸摸近代史的一繪畫也是一種機緣。
一塊透明的碎片,既清晰又虛幻,談話中流露諸多感慨。
第二件事:小時有個畫友叫劉若,氣質清純。后來嫁給了比她大許多歲的新疆畫家劉開業(后來知道也是一段傳奇姻緣)。因為劉開業是白俄貴族后裔,當年先祖為逃離蘇聯紅軍的追殺流落到新疆,娶中國女人為妻,開枝散葉。劉開業和許多所謂“二轉子”(新疆話混血兒)都是金發碧眼,其中一位畫家楊鳴山先生和俄國畫家蘇里柯夫長相簡直無二致。70年代末白俄國際組織將這些后裔悉數移民到國外,劉若也隨丈夫移民澳洲,從此再沒見過面。
最近在博客上偶遇ID為“邦德堡小鎮”的博友,通過電子郵件聯系,才知他也由新疆移民澳洲,和那里許多新疆去的畫家有聯系,其中就有劉若和劉開業夫婦。我和劉若很快就取得了聯系,唏噓不已,事隔已30年之久,當年學畫的情景歷歷在目,就像是幾天前的事。
其時,我已開始《歷史中國眾生相1966——1976》作品的創作,就在長途電話中詢問劉若家人的情況,希望也能提供合適的照片,沒想到竟勾起她對父親劉敦先生的沉重回憶。
劉敦先生是張治中將軍的秘書,在由中校秘書升遷為上校時,張將軍作為介紹人推薦劉敦加入了國民黨。解放初期隨張投誠,后在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任師級干部。“反右”期間被劃為“右派”,獲行政降級處分。文革開始又被誣陷為國民黨特務,后不堪侮辱自殺身亡。一年后,墳塋又被“革命群眾”用炸藥摧毀。這些被詳細記錄在題為《記憶的追問》的回憶錄里,作者是劉若的哥哥劉亮。
2005年10月我在南京參加“學術狀態——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活動期間,居住在鎮江的劉亮專程來南京給我送他和他父親“文革”時期拍的最后一幅照片——因我已決定把他們的形象作為《歷史中國眾生相1966——1976》的素材之一,以他們的面容和經歷啟示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