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作為世界上優(yōu)秀視覺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與文化積淀中,存在著一個需要不斷梳理、總結及提高的過程。歷代中國畫家創(chuàng)作了難以計數的杰作,這些豐富的文化積累使每一個藝術工作者沉浸其中。但是隨著歷史的延伸,任何文化都會面對如何提升與發(fā)展的問題。尤其是在當代,各國文化均面臨著一個在大的時代背景下激烈碰撞的現狀。如何在這樣的歷史境遇下,使中國畫這一古老的藝術門類重新煥發(fā)生機,一直是作為當代藝術家應該所應該追求的。
中國在晉朝時,對美術的造型特征有了理論概括,陸機說:“存形莫善于畫”(轉引自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南齊謝赫在《畫品》中所說的“應物象形”,就是指繪畫的造型。但是,中國是從20世紀初以來才廣泛使用造型藝術這一概念,還把書法、篆刻納入它的外延中,這一點與西方不同。
時至今日,我們所處的是一個高度現代化、信息化的社會,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使我們目不暇接,隨之而來的新思想、新觀念、以及國外的各種藝術思潮的涌入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在這種局面下,我們面對著一個如何認識傳統(tǒng)造型藝術與當代中國畫的關系的問題時,用中國畫造型藝術觀念來看待這些問題時,自然而然的為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
完全背離傳統(tǒng)顯然是不可取的,對西方現代藝術純粹的模仿、簡單的挪用,將使我們的藝術喪失民族個性;而對傳統(tǒng)繼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中國畫造型藝術觀念,是建立在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的具有現當代造型藝術先進的思想觀念。
中國畫造型藝術觀念說明,繼承并不意味著拘泥,幾千年的文明史固然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多姿多彩的藝術寶庫,但一味沉迷在傳統(tǒng)的襁褓里,在我們的中國畫中單純的奉行“拿來主義”,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將會導致民族傳統(tǒng)藝術發(fā)展的停滯,最終只能使我們的時代留下大批的古董拷貝,而無時代可言。
所以,熟練掌握造型中國畫造型藝術的基本規(guī)律和基本語言,是對中國畫藝術起到發(fā)揚光大的作用,也是時代所賦予的使命;更是對傳統(tǒng)筆墨的繼承的延續(xù)。中國畫造型觀念讓我們思考如何更深的體會傳統(tǒng)本身的精神內涵,才是我們今天值得研究和討論的;畢竟筆墨是傳統(tǒng)精神下的產物。
在這里所要強調的是,一個好的藝術家的靈感,不單單是從自己所從事的學科里面能找到靈感的,偉大的藝術家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流芳百世,是同他厚重的文化背景、根深蒂固的人生哲理、感人至深的激情分不開的。
透過傳統(tǒng)造型藝術的歷史延伸脈絡,我們可以看出,現代中國畫造型觀念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在新的技術與意識觀念的沖擊下而不斷的更新拓展,而其后的內涵與精神則是民族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靈魂之所在。因此,要使中國畫在當今時代中得以延伸發(fā)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現代中國畫造型觀念已經告訴我們: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取其“形”,延其“意”,從而傳其“神”。
取其“形”自然不是簡單的照抄照搬,而是對傳統(tǒng)造型的再創(chuàng)造。這種在再創(chuàng)造是在理解的基礎上,以現代的審美觀念對傳統(tǒng)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煉和運用,使其富有時代特色;或者把傳統(tǒng)造型的造型方法與表現形式運用到現代中國畫中來,用以表達自己的理念,同時也體現民族個性。
中國畫造型藝術觀念在“意”的延伸方面,做的也是恰到好處,當我們不厭其煩地反復描摹一個形象時,不僅僅是因為其具有審美意義的外形,而是在這些我們看得到的圖形符號的背后,往往蘊藏著深層的象征意義,符號只是這些內在意義借以表達的外在方式,是“觀念的外化”。這些意義最初大多源于自然崇拜和宗教崇拜,進而衍生出期盼“生命繁衍,富貴康樂,祛災除禍”等吉祥象征意義,正是由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正是由于對這種“意”的執(zhí)著追求,才使“形”得以深入人心。
從單一圖形符號的這種“形”與“意”的延伸與衍變,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時期的“形”的演變都不是對其原始“母題”的徹底否定,而是以新的審美觀念賦予其以新的形式,是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的豐富與拓展。
西方文化從柏拉圖開始,一直是講主客二分的,于是在西方美學中突出的特點是“以個體為美”,強調形象性、生動性、新穎性,與西方人的這種審美趣味不同的是,中國畫造型藝術觀念強調的是主客統(tǒng)一的“整體意識”,萬事萬物都是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都遵循同一個本質規(guī)律,因而是觀者感覺藝術家始終致力于“以整體為美”的創(chuàng)作,將天、地、人、藝術、道德看作一個生氣勃勃的有機整體,把人的情感賦予物的形式,借物抒情,“以形寫意”,“形神兼?zhèn)洹薄?
在這種“天人合一”的整體的世界觀與“物我同一”的審美觀念的觀照下,中國畫的造型藝術觀念表現形式不重“寫實”重“傳神”,不重“再現”,重“表現”,注重表現整體造型的氣勢,而不是對客觀對象事無巨細的全盤描繪。
這個在現實世界中,不論是孤獨的,飄逸的,還是威武的,快樂著的;都極富生命的張力,甚至超脫出了表現對象的原有造型,只提取更能讓人賦予聯想色彩。并使樹、背景、山等等非主體形象更有其深刻的含義,再使一些造型元素加以變化組合,使得紋樣似鳳似云,舒卷自如,著重體現一種浪漫、飄逸、靈化的氣質。
另外,中國畫造型藝術觀念在意境上追求“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的境界,注重事物質的表現,往往是意到為止,決不拖沓,“恰到好處”。類似于漢代瓦當上的圖形符號,畫像石、畫像磚上的各種造型,形象簡潔概括卻又不失活力。
中國畫造型藝術觀念對于“形”和“意”“神”的沿用,可以說是對傳統(tǒng)造型的一種淺層次的發(fā)展和提升,更是一種新的民族形式的創(chuàng)造,它們擺脫美學傳統(tǒng)的物化表相,進入深層的精神領域去探尋的。在深入領悟傳統(tǒng)的藝術精神、充分認識來自現代西方的各種設計思潮的基礎上,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尋找出了傳統(tǒng)與現代的契合點,打造出符合新時代的民族形式,找到了真正屬于我們本民族的同時又能夠為國際社會的所認同的現代中國畫。
因此,我們應當看到,中國畫造型藝術觀念所表明的是:雖然在高度科技化、信息化的現代社會對于傳統(tǒng)造型藝術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同時也給其帶來了新的發(fā)展的契機。因為,中國畫造型藝術新的觀念與思維方式的導入,為我們重新審視傳統(tǒng)文化觀念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維度,它的出現也為我們傳統(tǒng)造型的再設計提供了更多樣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