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襄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陽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民間有逛廟會、賽龍舟、包粽子、吃冷食的習俗。其中還有請鐘馗畫懸掛于廳堂之上,祈禱全家吉祥如意、平平安安的習俗。
鐘馗是一位驅邪扶正的人性化、理想化了的神化人物,歷代畫家都愛畫他,并塑造出各式各樣的形象。唐有吳道子、宋有石恪、元有王蒙、明有陳老蓮、清有金農、近代有任伯年、徐悲鴻等。當代大家吳悅石,劉懷山先生等。一代一批的文人墨客,年年歲歲、歲歲年年,無論是大畫家還是民間畫匠,不知畫了多少鐘馗,姿態(tài)萬千、形象各異、各抒胸意,寓意深刻。自從唐人吳道子畫鐘馗后,民間漸漸形成了每年農歷端陽節(jié)這天,專請鐘馗畫像之舉。傳說中用端陽節(jié)這天的蜘蛛血調朱砂顏料來給鐘馗開光點睛,這樣的畫像給人一種更加威嚴和靈氣之感。
千百年來無論士農工商、達官貴人、庶民百姓都喜愛鐘馗,鐘馗之神,神就神在“一身浩然正氣”。鐘馗能名留百世,不在于他有什么神靈,而在于看到鐘馗圖,提醒自己在做人做事上堂堂正正、光明磊落。鐘馗捉鬼、剖鬼、吃鬼。鬼在哪里?鬼在何處?何其有之?但是民間把妖魔邪氣當作“鬼魅在人間”的事例還是屢見不鮮的。俗話說,心中有鬼便有鬼,鬼就是邪念,鬼就是私心,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心中無愧膽大氣壯,心中無鬼無懼無畏,鐘馗之神就是自己心中的一股浩然正氣。明人唐寅有《鐘馗贊》云:“烈士骨,不可屈,烈士精,久乃靈,目真爾目,階可觸,正爾心,邪可擒,欽爾風,望爾容,魑魅魍魎咸潛蹤,千秋之下真英雄。”
民間懸掛鐘馗圖,原來都在除夕,而如今卻是在端午節(jié)也畫鐘馗,或贈人、或自掛。這種改變源于乾隆22年因瘟疫死了不少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好將鐘馗請出來施威捉鬼,此后逐年相沿並成民俗之風。
“堂中掛鐘馗畫圖一月”以祛邪魔。蝙蝠夜出,能識鬼魅藏身之地,故鐘馗召作助手,畫者并借蝠與“福”字同音,題款時可題“福從天降”,“只見福來”等等吉祥之語。每逢端陽,民間必請鐘馗圖畫張于玄關壁上,一為驅邪,二為納福,三為彰顯心中浩然正氣,寄托于一身正氣的鐘馗形象,不但有欣賞價值,更有警示世人、凈化心靈的作用。
未擁旗旌十萬兵,全憑一劍斥邪行。年年捉鬼鬼還有,每到端陽倍念君。
丁酉仲夏端陽前,嘯天馬襄并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