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在世界上最早建立國家的中國,在全球風起云涌的資產階級革命浪潮中,她也掀開了新的一頁。結束了長達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國家體制,這一年是1911年,農歷辛亥年,史稱“辛亥革命”,從這年至今恰到百年,按照中國人的習慣百年是一個大的結點,西人也稱是一個世紀,無論怎么說這場革命都是在走過了一個歷史階段后值得紀念和盤點的大事。
由于歷史的原因辛亥革命雖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體制格局,但并未建立起一個新的健全的社會和國家,反而引起了軍閥割據、群雄逐鹿,連年戰火遍地、處處民不聊生,繼而外邦入侵、東亞涂炭,中國更是遭遇空前大劫難……。是1949年的一個結點才一錘定音,中華民族劃分為海峽兩岸,中華人民共和國毅然以一個新的國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之后風風雨雨又是60年,如今的中國已經自立于世界大國、強國之列。在這個重要時刻海峽兩岸都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并緬懷革命的先驅,及令我們尊敬的孫中山先生。
今年春天,接民革中央委員會和中國美協聯合舉辦“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國美展”的約稿,作為一名民革黨員,又是一個從事人物畫創作的畫家,我覺得義不容辭,應該畫一幅表現辛亥革命題材的畫來表達自己的崇敬心情。在翻閱了大量的關于辛亥革命的資料后,我被孫中山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決定以孫中山先生的肖像或群像為載體來創作一幅畫。
今年5月,我有一個機會去臺灣,這也是我第一次去臺灣,就把竭拜國父紀念館作為重要的考察項目。參觀國父紀念館時已近中午,一進門就看到迎面大廳的正中端坐著一尊巨大的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雕像,周圍擠滿了一層一層的一睹風采的人,這里正在進行著每日此時定時舉行的“衛兵交接儀式”,一組八位雄姿英發、身著白色軍服、足蹬黑色馬靴,扛著閃光鋼槍的衛兵,步伐整齊、動作劃一,陣陣的抖槍聲、鏘鏘的腳步聲威武瀟灑,他們在很繁瑣的儀式中與另一組同樣英俊瀟灑的帥男士兵小伙交接換崗,這雖然只是一個儀式,也足以看出人們對孫中山先生的赤誠愛戴和崇高禮遇。
進入展示孫中山生平的展廳,我被一件件文物級的信札、實物、照片等文獻資料震撼了,看到這些珍貴的物件,頓有人去樓空,物是人非、滄桑悲壯之感,同時也感到了它所承載的沉甸甸的歷史,及折射出的攝人魂魄的、動人心弦的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尤其是見到了那件頗有匠心的文物陳列后,給我以很大的啟發,并深化了我的創作構思。在展廳的最后有一個櫥窗,里面掛了一個衣服架子,那是孫中山先生生前穿過的上衣和褲子,里面的軀體已經空了,化為一股清氣永留人間,但那套衣服象征著這位開啟世紀之門的偉人,還在默默地注視著我們,在“衣架”的兩邊掛著他親手撰寫的一副對聯,雖然破舊不堪、已被如煙的歲月層層的“包槳”,但那遒勁而極富內涵的行楷大字還是留下了他臨終前的悲憤、遺憾、勉勵、希望等復雜的情緒,并且一直感染著我們今天的人們—那是我小的時候就聽大人們傳頌的孫中山先生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這兩句話雖然早已耳熟能詳多年,但從未像這時看到親筆時感到這么激動、視覺及心靈的沖擊力那么深刻。是此時此景之觸動?還是書法本身的氣場所透出的感人力量?抑或加上先生的“衣冠?!彼频囊录懿贾盟纬傻囊环N獨特氣氛所致?當時我就拍了一張照片。心想從杜桑的“小便器”直接搬入展廳起,西方的后現代就拋棄了繪畫,開始以裝置藝術作為其藝術思想的載體了,但那些裝置藝術品我們看后往往不知所云,我一直對裝置藝術持否定態度,認為其形式好與孬姑且不予評價,它起碼與架上繪畫是兩個范疇的概念,怎能叫繪畫或美術呢?今天看到了這件“作品”,似有頓悟,覺得如把他搬進現代藝術的展廳肯定會是一件能感人至深的裝置藝術品,似乎對裝置藝術稍稍也理解一些了。話說回來還是就繪畫談繪畫吧,受此“裝置”的啟發,我即進行了如下構思:設想把衣架換成以水墨肖像來表現的白發蒼蒼的晚年孫中山先生,他雖已年邁但雙眼依然炯炯有神,像我們常見照片中所熟悉的那樣,充滿了憂患意識和堅定的信念。在肖像的兩邊我放置上先生的手書對聯,用先生的原筆原跡、風吹雨蝕的樣子作為畫面的一部分來展示,而不是中堂式地配上真的對聯,這樣能使看畫的人產生無限的遐想。
從臺灣回來后不久,我應法國孔子學院邀請參加“中國畫名家十人畫展”到歐洲諸國交流、考察、采風,所到之處無不感到我們的中國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與西方諸國已經在平等地對話和交流,作為一個大國強國崛起后得到了應有的尊重。這使我想起在一則資料上看到的孫先生在一九一二年寫給友人的一段話,大意是:我們雖然推翻了中國的封建帝制,創建了共和國,但這并不能意味著我們已經成功了,我們真正的成功是要使我們的國家強盛,與世界各強國并駕齊軀。我不由心生感慨,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經過百年的奮斗在今天終于與世界強國相比肩,真的實現了孫中山先生的生前所愿,先生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著這個貧窮積弱的國家,一步步地走向了富強,這也應了孫先生在總理遺訓中的高瞻遠矚:“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F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于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我們不由不欽佩孫中山先生的胸懷,他的目光放在了中華民族奮斗崛起的整體視野上,并未局限于一黨之利。所以先生所稱的“同志”也不局限于國民黨黨內的同志,而是指廣義的志同道合的一切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努力的人們。于是我把這段話的意思作為題跋融進了畫中,按照中國畫的創作特點,題在了作品的中上方,這樣既豐滿了畫面又豐厚了作品的內涵。
確定了構思以后,剩下的就是技巧性的處理和形象的塑造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創作的考驗和藝術的提升,大家常見的我的人物畫,除以筆墨情趣見長的古典人物畫以外,以前搞的大型創作多以群像、成組人物較多,畫肖像畫較少,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新課題。在今年的“慶祝建黨90周年全國美展”,我畫《齊魯曙光—黨的一大代表王盡美鄧恩銘肖像》就做了一次嘗試,那是依據僅存世的兩個人各一張的照片來畫的,形象較單一,很難變通,人物的動作及頭部的處理都要遷就那兩張照片。而畫孫先生就不同了,他存世的照片很多,但取舍又成了問題。我是根據十余張照片綜合刻畫成了這一張,但老照片雖多卻很模糊,要豐滿地刻畫出許多細節,這對我也是一場挑戰,那張《齊魯曙光》畫得是兩個人,這張畫則是一個人,表現一個人就要求更集中更深刻地去刻畫出人物的特點和內心的世界,且是大家特別熟悉的領袖,難度相對大不少。但從最后完成的情況看,基本上達到了形象生動傳神,意境和主題傳達突出的效果。
順便一說的是在我這次響應民革中央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約稿是一張畫和一幅書法,還同時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同盟會會員墨跡暨民革全國書法作品展”送了一件書法作品,那是我自撰的一幅對聯,也在這次美術展的同時展出了。聯語的內容是“百年共和逢盛世,一槍震蕩創新元”。是啊,是中國共產黨接過了民族振興的接力棒,使百年前的共和思想得以傳遞、讓這古老而又年輕的國家欣逢盛世,也是武昌起義的那一聲槍響開創了這個古老中國的新紀元,掀開了中國近代史波瀾壯闊的新篇章。這次創作活動是我重溫辛亥革命,用畫筆觸摸歷史的一次嘗試,通過畫畫寫字,使自己進一步走進了那段中國人民值得回顧的歲月,使自己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洗禮。
孔維克
2011年7月28日于西安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