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克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近代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件,她搬走了壓在我們這個苦難民族頭上的三座大山,創建了嶄新體制的國家,使古老的中華民族煥發了新生,從而不僅改寫了中國近代史,也改變了世界的格局。經過90年來的艱苦卓絕的奮斗,她使中國這個曾經被認為貧窮落后的國家在今天已經躋身于世界強國的行列。
1921年7月1日這天是一個劃時代的日子,來自全國各地共產主義研究小組的代表聚集于嘉興南湖的一個普普通通畫舫上,在這兒召開了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秘密會議,由此成立了具有強大生命力并日后令世界震驚的黨派組織中國共產黨。在這僅僅12位與會人員中就有兩位是來自山東的代表,即王盡美、鄧恩銘同志。說來也巧,我參加工作伊始是到濟南育英中學當美術教師,這是一所比建黨還早一年,創建于1920年的私立中等學堂,我來報到的第二天即投入了校慶校史展覽的策劃編輯工作,由此了解到當年該校的物理教師王翔千先生是山東黨的早期組織者,曾召集過各種學習馬列研究共產主義的聚會,并在這兒編輯進步書刊《晨鐘》雜志等。這個學校至今仍保留著兩座磚木結構的老樓,這里是山東早期黨組織的活動地點,也是中國共青團山東省委的誕生地。據說王翔千最看好的年青人就是王盡美、鄧恩銘這兩位學生,到上海參加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也是他派去的。他的兒子和侄子王希堅、王愿堅都是中國近代著名作家,王愿堅參加過長征,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的范文《兩根火柴》的作者。我調至省文聯工作后還與曾任省文聯副主席的王希堅先生交往多年。王盡美、鄧恩銘這兩位黨的早期工作者留下的資料甚少,只悉其鴻爪一二:王盡美、鄧恩銘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1920年11月,王盡美與鄧恩銘等十一人在濟南發起成立了“勵新學會”。1921年春,王盡美、鄧恩銘等成立濟南共產黨早期組織;同年7月,他們二人作為濟南共產黨的早期組織的代表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回來后,成立了“濟南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推動黨的地方組織的建立,在齊魯大地播下了生生不息的革命火種。從此似漫漫長夜望見了閃耀的北斗,于無聲處響起了革命的驚雷,掀開了山東歷史上嶄新的一頁。他們留下的形象資料照片則就更少了,能見到的圖像資料僅僅是兩張模糊不清的胸像。但我從這些字里行間以及這些模糊不定的圖像中,還是捕捉到了一個總體的印象,這兩位青年在那個黑暗、積弱、落后的舊中國像當時所有的有志青年一樣沖向了時代的最前列,站在了歷史向前翻滾的潮頭上,在那個壯懷激烈的大動蕩時代,他們為理想而奮斗,為真理而獻身,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于是,仿佛他們那模糊的面龐慢慢地變得清晰起來,他們的胸像也幻化為兩個年輕、矯健、青春的完整身影并似乎動了起來,堅定地穿過90年的風風雨雨向我們走來。
說起黨的誕生地嘉興南湖,我因參加美術活動也去過嘉興市三次之多,幾乎每次都踏上了那象征革命符號的“紅船”瞻覽。這是一只很普通的木船,在當地到處都能見到這個樣子的船。陪我們參觀的市委宣傳部長李躍開玩笑說你可別小看這片湖水和這些船,這兒可是人杰地靈喲,在這船上不僅誕生了一個政黨還誕生了一個政府,韓國抗戰時期的臨時政府也是在這種船上成立的。所以目前許多大企業機構,包括跨國企業的成立或談判簽字、慶典活動等,要想取得成功、為圖吉利也往往租船在南湖上召開。湖中有一個小島,上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古典建筑煙雨樓,據說當年也是黨代表們相聚交流思想的地方,并且黨的同盟軍中國民主同盟會的早期領導人沈均儒、禇輔成先生也常在煙雨樓聚會。我表兄黃亞洲是位著名作家,曾在這一帶工作過,他對黨史很有研究,做過《煙雨樓》的主編。還是《開天辟地》、《日出東方》這兩部非常有影響的反映建黨題材的影視片的編劇。他曾向我講過建黨前后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人的故事,他們雖然有著不同年齡、不同閱歷,是來自不同階級、不同階層的人,但對民族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卻是同樣的能拋灑滿腔熱血甚至犧牲性命,是一群為了理想矢志不諭、能奉獻終身的人。這是一種如何的撼天地泣鬼神的殉道精神將他們凝聚在一起而舉手宣誓,又是一種如何的力量能將他們的人性統一為黨性,將個人的命運系于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且是那么神奇地將西方的一個闡述社會發展的理想信念與中國的文化道德結合在一起,把西方的價值觀念與東方的傳統觀念有機地進行糅合,從而在中國這片東方的古老大地上進行了將近一個世紀的偉大實踐,令人擊節贊嘆!
我的這些思維和積淀,在接到中國美協舉辦建黨90周年全國美展的通知時,逐漸清晰了。我擬將這兩位年輕的拓荒者以肖像的形式來進行創作,畫《齊魯曙光——黨的一大山東代表王盡美、鄧恩銘肖像》這樣一幅畫,以此來展示那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因接任務后即出訪臺灣等地,返回后時間很緊,只剩下三天的時間了,我便與本畫院畫家王磐德分工進行合作,在統一構思討論后,由他負責搜集前期的文字資料、基本歷史圖片,包括道具的收集及小構圖的勾畫,我負責最后落成的具體木炭稿和水墨稿的完成。
通過創作這幅政治性、歷史性很強的作品,我對畫好歷史題材的畫有了較深的體會。一是對所表現的題材要懷有飽滿的熱情和激情,不管是面對枯燥的題材還是有趣的題材,作者不僅都要鉆入歷史翔實史料的故紙堆中,同時又要站在當代的認知和審美的制高點上來審視它、把握它,以充分了解和理解這段歷史并加深對題材關注的熱情,萌發出藝術表現的激情;二是要充分調動自己感情及生活的積累。我們所畫的這些歷史人物不僅與自己有了一定的時空距離,且有著兩個時代及觀念間的巨大差異,如信馬由韁地不投入真情和真功去畫的話,作品很容易不真實,形象概念化、筆墨僵硬化、思維單一化。所以要調動自己一切的生活積累及學養積淀,讓自己走進歷史,同時讓歷史走進我們的生活,這樣才能營造出亦幻亦真的歷史氣氛、畫出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來;三是要加強筆墨素養和基本功的錘煉,充分為所表現的主題服務。我認為畫歷史畫還是要以寫實手法為上乘選擇,畫肖像性的歷史畫更要在形似和神似上雙下功夫。這次畫歷史人物的肖像對我來說也是一次考驗和挑戰。我以前的人物畫除古典小品、現代鄉情題材外,寫實類的繪畫如《公車上書》、《沐》等,都是場景性的人物畫,這些畫的著墨點在于對畫面的整體格局的把握,不要求對單個人物的精雕細刻和耐看細品。這是我第一次畫“肖像畫”且是雙人肖像,時間又短,所依賴的“資料”僅僅是兩張模糊不清的網載小照片,雖然難度很大,但我通過這兩張照片所傳達的信息,再充分調動藝術想象力和以前在腦海中各種類型的藝術形象庫存,還是較成功地推演出了自己的藝術想象,用筆墨再現了既符合那兩張照片的形象特征,又賦予了性格化表現的形神兼備的王盡美、鄧恩銘的肖像。我用筆墨塑造和結構渲染相結合的手法,豐滿面部的細節,同時靠眼神和嘴角的處理來表現他們倆堅毅、篤誠的神態。畫國畫人物衣服的處理最見筆墨功底,其難度絕不亞于面部的表現。這兩個人的服飾各不相同,王盡美身著的長衫比較常見,我們找模特穿上這類長衫擺姿勢寫生,即解決問題了。但鄧恩銘身著的這種特殊樣式的中山裝,服裝面料所產生的衣紋和樣式都不常見,我是靠這張唯一的上半身照片,來琢磨下半身的款式并進行筆墨及衣紋的處理的。兩個人的姿勢,一站一坐,表現了兩人一張一弛、一沖一斂的不同性格。環境道具的處理也都是圍繞著人物的表現來進行,而人物的衣紋筆墨又都要服從于面部的細膩刻畫,最后終于達到了人物與環境、形象與神態、筆墨與主體的完美統一,很好地突出了這張畫面特定的主題。
歷史畫無論畫事件還是畫肖像,最終表現的是人,是作者對歷史中人物的理解,因為是人創造了歷史。通過畫歷史也是學習歷史、把握歷史、再現歷史、演繹歷史。由此,這次創作對我來說不僅是一次藝術實踐,也使自己得到一次境界的升華。這幅作品所表現的實質即是通過兩個典型青年人的個性化塑造,表現了為理想而獻身的共產黨人的精神面貌,透射出近百年前那個特定時代的超前信念和人性的永恒風采。
2011年6月10日于棗莊嶧城萬畝石榴園
作者簡介:孔維克現為中國美協理事、山東省文聯副主編、山東畫院院長,中國和統會理事、山東省政協常委、民革山東省副主委。代表作有《公車上書》、《香繪圖卷》、《杏壇講學》、《孔子周游列國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