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孔維克創作的《公車上書》在第七屆全國美展中榮獲銅獎,在美術界產生了很大反響。20年后,《公車上書》被列入“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由孔維克耗時3年,再次創作完成。這幅史詩性的巨幅畫作甫一問世,便又一次在美術界引起強烈震撼。在歷史人物題材創作上,孔維克無疑又獲得了新的成功。但是,在成功的背后,我們可曾知道孔維克付出了多少艱辛的勞作,流下了多少苦澀的汗水?《書畫名家》自本期始將連續報道有關《公車上書》的創作情況,使大家進一步了解站立在《公車上書》作品前鮮為人知的立體的孔維克。
公元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清廷與日倭辱簽《馬關條約》,訊傳華夏,舉國上下朝野內外一片嘩然。時正值國之科舉殿試,在京會試之18 省舉子群情憤懣,如骨鯁在喉,似山洪蓄發。康有為遣梁啟超等人發動各省舉子聯合上書,一時都察院車水馬龍,奏章如雪片飛呈。四月底,康有為決意再行更大請愿活動,遂召集各省舉子200余人,會聚于京城宣武門外達智橋胡同之松筠庵,共謀大計。此庵原為上書《請誅賊臣書》、彈劾奸相嚴嵩之明朝忠臣良士楊椒山故居,故亦稱楊椒山祠。眾舉人于此聚集請愿,其寓意莫不深泓焉。
康有為連夜秉燭書就致光緒皇帝萬言書,提出了遷都、變法、練兵、拒和等改革之要旨,呼吁練兵而自強,變法成大治。上書征得1200余人簽名,并于五月二日遞呈都察院,都察院以條約已簽為由拒收上書而終未能呈達圣上。但此上書卻刊刻成書在全國廣為流傳,改革變法思想深入民眾。光緒二十三年十月,德國強占膠州灣、大連灣,廣州灣、威海衛、九龍半島亦相繼被沙俄及法英等國強占瓜分。十一月,康有為再次晉京激奮上書并得以呈光緒帝,帝鑒于時局之緊迫而力排眾議,決意變法。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頒布《明定國是詔書》于天下,廣開言路、用人唯賢、裁并機構、實行新政。孰料變法僅區區3月則迫于慈禧太后等保守勢力之疊疊重壓,于九月二十八日以戊戌六君子血濺菜市口而告敗之,此變法世稱“百日維新”。其雖夭折,中國卻由此掀開了近代史上重要一頁。
蓋因自漢代始,舉人會試即乘公家車馬前往殿試,“公車”遂為舉人代稱,故史稱其為“公車上書”。此為中國近代史之重大事件,它沖破了“士人干政”之禁令,是中國百年來改革變法之前奏,是士人千年來首次為社稷安危而吶喊。這些懷國家之興亡、行匹夫有其責之莘莘學子,為民族振興拋顱斷腸、奮戰浴血之慷慨悲歌,震撼著百年來國人之心靈,至今仍讓吾輩諸君常為之擊節贊嘆也。
已丑之盛夏孔維克撰文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