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1-10-10 09:19:37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雕塑語言的基本內容
雕塑藝術的特點是什么?凡是造形藝術,它的特點都是綜合性的,不只是一兩個因素。這里只說說雕塑藝術的最主要的特點,或雕塑美的特點在什么地方。
油畫在平面上表現空間、立體、形象,主要用色彩打動人,特別是十九世紀的油畫,那色彩簡直象魔術一樣。搞造形藝術一般都有兩個階段:一開始是用線條、色彩、形體來模仿,再現客觀因素,這是造形的最基本的因素;到第二階段,這些手段已成為思想、感情的體現。這時線條、色彩、形體,已經不僅僅是客觀對象的特點,而且成了一種韻律、一種旋律,象交響樂一樣給人以優雅、熱情、崇高或者瀟灑、沉郁等感覺。舉個例子,線條,開始是事物的輪廓,后來就成了作者自己對事物的情感的表現了,色彩也是這樣。雕塑也是這樣,最簡單的特點它是一個立體,一個物體占有一定空間,這是雕塑的基本概念。但有體積,占有空間不一定是雕塑藝術,一定要使體積體現一定的思想感情才會形成雕塑藝術。搞雕塑的人所體會所感動的是占有一定空間的體積的變化,對這種東西非常敏感。音樂家對現實的音響要非常敏感。畫家對色彩要高度敏感。雕塑家要對體積和形體變化有高度的敏感,要善于利用和強調體積的組合變化,要強調體積感。羅丹說,雕塑家一切都要在空間中思考。一張紙也有一定體積,有它的長寬高,但它沒有體積感,你感覺不到它體積的力量。要用體積來說話,就要加強體積感,要使人感覺到它的體積。一個立方體正面對觀眾,你只能看到一個面,而看不到體積,要使大家產生體積感,就要選擇一個角度,使大家看到三個面,就有體積的感覺了。雕塑家要善于組織體積,使它形成某種力量,某種感覺,某種韻律;要使體積組合得有對比,而且很強烈。他們常說,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就是要使體積有變化。到近代的立體派,將各種三角的、五棱的、圓的、扁的、方的、長的、尖的,配合一起,形成特殊的韻律。當然從西方傳統來說雕塑離不開人體的表現。近代的雕刻家將人體歸結為各種各樣的、明確的、很有對比的體積加以表現。
羅丹曾對葛賽爾說過“希臘雕塑是四個面,文藝復興的雕塑是兩個面。這個話,是一個藝術家說明雕塑家的體會時用的一個例子,不可能包括希臘和文藝復興所有雕塑的特點。古希臘菲迪阿斯雕的雕像是四個面,重心在一腳,另一只腳是“稍息”的狀態,兩個膝蓋是一前一后,組成一個面;盆骨轉向相反方向,又是一個面;胸部又向轉回方向轉動成為一個面;頭側向另一方,是第四個面。這樣,表現的是一種很穩定,很有信心,很舒展,很昂然的感覺。動作的轉折很小,很微妙、很協調,表現希臘黃金時代穩定、含蓄、很有力量、很有信心的情緒。文藝復興是兩個面。米開朗基羅有個雕塑叫《掙扎的奴隸》。米開朗基羅當過衛戌司令,吃了敗仗而逃走,教皇令他限期回來。回來后,教皇命令他為自己修墳墓。教皇是反動勢力,米開朗基羅是市民階級的代表,是革命的,他感到非常屈辱,所以,他所做的裝飾性的雕像充分反映了他的反抗和憤慨情緒。人們說他的作品體現了“巨人的悲劇”。恩格斯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評價非常高,把他們比作人類歷史上的“巨人”,并說“給現代資產階級統治打下基礎的人物,決不受資產階級的局限①”。米開朗基羅就是這種“巨人”的代表之一。他是政治活動家,能打仗,又是畫家、詩人,還搞雕塑、建筑?!杜`》的姿勢是這樣的,一腿挺立,一腿上抬,形成一個大面,整個身子劇烈扭轉,形成了另一個大面(表演),和希臘的四個面完全不同。這里表現了強烈的扭曲、強烈的掙扎和強烈的對比,和四個面的那種緩慢的、有節奏的、舒展的感覺完全不同,這激烈的扭曲,完全是一種悲劇性的表達。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雕塑家是如何表達內容、主題的,如何觀察生活的,雕塑美的特點是從什么地方表現出來的。對希臘藝術,我們可以從阿里斯托芬的喜劇,從索??死账沟谋瘎∪ンw會,可以從瓶畫、彩繪、紅陶、黑陶去評價。對于雕塑則要從體積的變化,面的變化,從人體體積的轉折,轉折的韻律來體會一種情緒、一種思想甚至去理解一個時代的精神。這是很本質、很重要的。這就是雕塑的語言,這才是雕塑家所觀察的和所表現的世界。一般人對雕塑的特點感覺可能不那么突出,但在藝術實踐中,就是在中國,這一點也是非常講究的。如京劇中的將軍出臺亮相,先來個丁字步,然后兩手平舉齊胸來一個“云手”的動作,形成十分剽悍、挺拔的體積對比,丁字步從正面看是一個縱深的面,而“云手”是向橫寬開展的面。這樣就形成了兩種體積的對比,顯出一種力量來。在理論上雖然沒有這樣總結,但實際上早就注意了。大家也都覺得這樣好看一點,有變化一點,情緒表達得充分一點,這實際上是一種雕塑語言。就是說,用體積的對比、轉折、變化來形成一種韻律,表達一種特殊的感情。這種雕塑語言,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更加概括了。如果說羅丹還是從人體體積的大的轉折來體會的話,那么到后來,則把體積的因素孤立起來,強調到絕對的地步,把世界上的一切形體純粹歸納為明確的幾何體,長的、方的、圓的、扁的等等,雕塑家按他的主觀感覺把它們組合在一起,形成他自己的情緒、情調和表達方式。這就是塞尚以后的立體主義藝術。英國的雕塑家亨利.摩爾把這種理論高度發展了。他不表現具體形體,而是把大山、大塊的體積、大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組合在一起,誰也說不上來是人,還是馬、是獸,但它能使人感到諧調,使人感到一種情緒。現代派的雕塑,是純雕塑的發展,在某種情況下,它也不見得完全不可取,也不見得完全是反動思想的表現。有些藝術家在他對自己的藝術形式、藝術語言長期體會以后,產生了一種高度的敏感,已經不需要借助文學性、故事性的情節,這種情況搞專業的同志都有可以體會。我國繪畫發展到揚州八怪,幾筆就能表現那么瀟灑,那么冷漠的情緒,不象宋代畫,什么是山,什么是樹,描寫得那么細致,而是只要那么幾筆就把山和樹的基本韻律表現出來 了。雕塑也有這個情況,只要把基本韻律表現出來就行了,用不著把對象描繪得那么具體。所以,現代派的雕塑有它合理的一面。當然,我們的藝術是為人民的,要使大多數人看得懂,但是也不能因為照顧大多數人的欣賞水平就否定它。這好像書法,懂得書法藝術的人不光看文字的內容, 而是看它只要幾筆就能把一種情感表達出來。不能因此就說它純粹是形式。這里有個欣賞角度不同的問題。譬如現代派的建筑,直線很多,很枯燥,雕塑家就放上一個變化的三角形的體積,來把直線打破,使人感覺到這個變化,覺得非有這種體積放上去看了才舒服、才有生氣。不是說雕塑發展非得這樣不可,也不是說這就是最好,但我們不能否認這也是雕塑語言的一種。
雕塑的體積語言與人體語言
歐洲雕塑的體積語言一開始就是和人體語言結合在一起的。從希臘以后,雕塑是通過人體的變化來傳達某種情緒的。人體有它的運動規律,有它的肌肉,這種語言是很豐富的語言,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到十八、十九世紀,一直到現代,都離不開人體;離開人體,大部分雕塑就不存在了。那么,為什么雕塑離不開人體?它有什么特殊的表達能力?歐洲的人體雕塑看來是一貫的,但各個時代有不同的具體內容。從希臘來說,主要是生活的反映。希臘地處地中海,照丹納的分析,是因為那里很富饒,氣候溫暖。但我認為,這不能說明問題。地中海并不象非洲那么熱,非脫光不可。有人說,是因為希臘人特別民主,是奴隸制的民主制,比較開明。這是笑話!是用我們反封建的觀點來理解希臘人,好象非得要民主才敢脫光衣服。那時還沒進入封建制,他們根本不存在這種觀念,不會是統治得嚴格就穿緊衣服,統治民主才把衣服敞開一點,沒有那回事。我認為希臘人崇尚人體美,很重要的原因是和希臘的政治經濟分不開的。我有一點根據,就是奧林匹克運動會,一到競技場,全部脫光衣服,然后然后競技。為什么樣要脫光?我們看荊軻刺秦王,穿了盔甲不也一樣搏斗?我的想法是,希臘人的競技是從實用出發的。這和希臘的經濟繁榮,依靠海上貿易有關。這和偏于一隅的農業國家不一樣。希臘的城邦象雅典、斯巴達等國,發展得那么強盛,那么繁榮,都有和海上貿易有密切關系。而海上貿易一部分是能搶則搶,能偷就偷,是海盜式的,后來的英國、西班牙也還是這樣。反映在希臘神話、詩歌里,如取金羊毛的故事,集中全部希臘英雄去完成一件英雄業績,那就是偷金羊毛。最后用很不光彩的手段達到了目的,死了好多英雄。偷,還顯得那么冠冕堂皇,是英雄業績,因為當時他們還沒有后來的財產觀念。赫史里斯的十二個奇跡,其中有兩三個是偷。希臘的商業之神麥邱利同時也是小偷之神,情報之神。他有一頂帽子,帽子一戴,人家就看不到他了;他有一雙鞋子,一穿上,就可以到處飛跑。偷、貿易、情報這三者,在現代的資本主義經濟里還是結合在一起的。宙斯和少女歐羅巴有了奸情,天后赫拉吃醋,不懲罰自己的丈夫,而懲罰人家少女,使個法術,把歐羅巴變成一頭牛,并派了一個有一百只眼睛的巨人去守護。宙斯命小偷之神麥邱利去把歐羅巴偷出來,麥邱利吹起魔笛,巨人的一百眼睛全都閉上了,麥邱利立刻割下巨人的頭,把他們的一百只眼睛放到孔雀尾巴上。麥邱利偷出了歐羅巴,讓她恢復了人形,送到現在的歐洲,她在那里生出的孩子,就是現在的歐羅巴人。這里可以看出小說明,偷之神的厲害。舉這個例子就為了說明,海上的貿易和希臘的繁榮有重要的關系。他們經常要在海上打仗。海上打仗完全要靠體質矯健,還要脫光,不然很危險,一摔下海,就要沉底了。他們的競技就是為了適應這種實用的目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特殊的審美觀念。最 矯健、最勻稱的人體, 是最美的人體。當然,形成了審美觀念往往就離開了實用目的,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我認為希臘的人體美也是具體的,出于實際的需要。那么,女性呢,女的不在海上作戰呀?這是怎么回事呢?阿里斯托芬有個戲叫《酒神節》。在酒神節這一天,女祭司帶頭喝酒,然后跳舞,是脫衣舞,跳過舞,男女青年就相互結合。這一天還要選美女。所以酒神節也是生殖節、美神節。就象我國苗族的阿細跳月、蘆笙節。中國、印度是男性崇拜,希臘則是女性崇拜,維納斯是性崇拜的象征,是女性崇拜的偶像和圖騰。這種女性崇拜在希臘一直延續了八百年。進入階級社會后,希臘最高神是宙斯,但是他們還是有女性崇拜的傳統,所以維納斯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他們的大神。有人可能認為,藝術的根源是在勞動,怎么你說性崇拜也是根源呢?當然,生產是最根本上的根源,但不是唯一的,人要生存,又要繁殖后代,這也是人的基本要求之一。我桌子上擺著個五萬年前的圖騰,那上面表現的不是勞動,而是一個裸體,臉也沒有,只有一雙小手,兩個大乳房,很大臀部,那善于生孩子的最好的典型,是個崇拜的對象。說藝術的根源,只說勞動,排斥其它,就片面了。希臘的女人體,出于性崇拜,以后形成相對獨立的審美觀念。我不是理論家,只是從大量的雕刻作品中,悟出這點道理。為了穩妥起見,我們起碼可以說上述兩點是希臘崇拜人體美的重要原因之一。恩格斯曾經分析過,為什么希臘雕刻發展到那么個程度,是跟希臘的發展水平有關。馬克思也說過,希臘藝術來源于希臘的神話,希臘神話發生在生產力不很發達的情況下,是人對征服自然力一種幻想的反映。有了印刷機,史詩就不存在了;有了紡織機,紡織女神就不存在了。為什么希臘雕塑發展到那么不可企及的程度,現在的雕塑要達到希臘的完美程度都很困難,什么原因呢?恩格斯說人類社會由于某種原因,它的智慧往往集中某一點上,所以以后也往往不可企及。因為繪畫要有透視學、色彩學的知識,希臘時期還不可能有,而雕塑比較直觀、適合當時技術水平,所以雕塑在希臘發展了起來。有的希臘神話本身,講的就是雕塑。有個雕塑家雕塑了一個美人,他愛她受精得發了狂了,上帝就把雕像變成了一個人,與他結了婚。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的智慧就集中營于繪畫,十八、十九世紀則是小說。我國也有這種情況。魯迅說,詩到唐代已經做完了。唐詩題材形式都是高度發展了,在音韻之美、對仗之美上達到了極致。宋代真正有發展的是詞。一個時代總要集中在一點上得到發展。希臘的雕塑很發達,不但表現人,也表現神,所以很自然的常有一種象征性;如用一個人表示勝利,就是用人體語言來表示某種象征意義。
在中世紀 ,幾乎沒有人體藝術,原因是在古羅馬滅亡時統治階級極為荒淫,普通人民非常痛苦。隨著奴隸制的垮臺,人們轉而信奉基督教?;浇桃私^人世的歡樂,只能懺悔。中世紀一千年是黑暗時期,偉大的藝術就很少。到了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隨著資產階級的出現,才有了文藝復興的藝術,人體藝術又成為主要藝術形式。比起希臘來,意大利的氣候更不那么熱,為什么要用人體?馬克思對法國古典主義有個分析,資產階級起來革命,要聯合三個等級,它要掩蓋自己的狹隘的階級利益,所以用比較抽象的辦法,借用古希臘、羅馬的形象來激發人們的革命熱情,文藝復興口號是:“大家都是人,都要過人的生活”。地主貴族是違反“所有人”的利益的,所以要共同反封建,當然其中也包括了人的正常生活要求,比如男女之間的愛情要求。如《十日談》,不能看成是黃色的東西,它的目標是打擊封建勢力。資產階級提出了人性論、人道主義,而裸體最便于表現這個口號。人體藝術在文藝復興時期已不是現實生活的摹寫,那時的人體雕塑已經完全是象征性的了,是市民們要求的典型概括。如市民們為了保衛新興城市,對抗封建勢力,為了鼓勵市民的反抗情緒,委托米開朗基羅做一個雕像。他在五米多高的已經由別人雕過的大進石上,借用基督教神話,雕塑了《大衛》,表現大衛這個十九歲的牧羊人,用石子戰勝了一個巨人。《大衛》在佛羅倫薩揭幕時成為全民的節日。這是一個裸體像,完全是象征性的。大衛不能穿衣服,穿有錢人的或穿牧羊人的都不好辦。只有裸體,可以不點明身份,代表所有市民。所以這種人體語言都有具有象征性。米開朗基羅的《掙扎的奴隸》和《瀕死的奴隸》都表現得很深刻,前者在猛烈地掙扎;后者卻表現 得十分安詳,肌肉是那樣平靜,完全沒有死前的痛苦。這個意境,就如作者后來在《夜神》的座下刻的一首詩所說:“睡眠是甜蜜的,成為頑石更是幸福,只要世上還有罪惡和恥辱的時候,不見不聞,無知無覺,于我是最大的歡樂。不要驚醒我,啊,講得輕些吧!”《瀕死的奴隸》好象在說:活著是痛苦的,只有死才能解脫一切苦難。這兩尊雕像從動作到每塊肌肉都十分清楚地說明了雕塑語言、人體語言的力量。
羅丹把歐洲的人體藝術發展到了高峰。這時人們已經習慣了人體藝術,對它也普遍地理解了,而且積累了豐富的表現經驗?!端枷胝摺肥恰兜鬲z之門》上的雕塑。列寧在巴黎看過后,寫信給戰友,說去巴黎的人一定要看看這尊雕像,這是思想家的腦袋和工人階級的雙手。當然這是列寧的看法,羅丹不會這樣設想。這尊像總的形體動作是縮成一團,充滿內部的緊張,外邊好象有很大的壓力,內部有很大的爆發力。他的腳丫子摳在泥土里,手和手指的肌肉結實極了,有一股生命力向外膨脹。這已經不是人本身了,人體怎么可能每塊肌肉都那么緊張呢?這是把人的肌肉和人體動作都變成了一種藝術的語言?!端枷胝摺肥欠旁凇兜鬲z之門》的第二層的一個雕像,歐洲美術史家認為他是“審判者”,這是從米開朗基羅《最后的審判》的構思來理解的。他們說,這是審判當代世界,也包括審判自己在內。我看不是這樣,我認為他是思索人類為什么這樣痛苦,人類世界為什么象地獄那樣,因為這是放在《地獄之門》前面的雕像?!兜鬲z之門》最上面是《三個影子》,這三個像是什么意思呢?這要從《地獄之門》的構思說起,這是根據但丁《神曲》的“地獄篇”創作的。但丁在古羅馬大詩人維吉爾的引導下游歷地獄——這是但丁的想象,實際上他們相距一千多年——走到一座大山前,山的上面刻著:“來到這兒的人,拋棄你一切希望吧!”接著便進了地獄,見到種種殘酷的景象。文藝復興時的吉貝爾提做過《天堂之門》,對羅丹也是一個啟發。他認為他所處的社會,人們是痛苦的,所以做了地獄之門,也引用了但丁的上面那句話。《三個影子》我以為是人類的象征,這三個影子都有是一個人,一種姿態,加強了他是人類的代表的思想,不是單個人。這三個人的形象,是說人類沒有任何力量能擺脫地獄的痛苦,只有落到地獄里去。他們的頭、手,所有的肌肉都是往下吸引的,都是下垂的,每塊肌肉是松弛的,你看,這條腿的肌肉象扭麻花似的都散了,左手都指一個方向,表明他們只能到地獄 里去,他們是人類的影子。人體語言到羅丹,簡直出神入化了,首先是形體,甚至每個動作,每塊肌肉,都表現一種思想感情。中國人習慣于從面部來判斷情感,而羅丹則不依靠鼻子眼睛,而靠身體動作來表達情緒。
我覺得,眉毛眼睛固然可以傳神,但最能表情的還是動作。你們看,我的面部表情完全不變,平視時,顯得很正經;頭抬高一點,起碼顯得有點自高自大。我的眼睛鼻子全沒有變化,都是那么微笑,但是頭只高那么一點點,表情就大不一樣了。我去保加利亞,大使館同志說,你們要注意,這里搖頭表示同意,點頭表示不同意。我覺得很可怕,因為按著習慣動作,很容易把意思搞反了。其實,見了保加利亞人的搖頭覺得很自然,確實表示同意的樣子。我畫了個女孩子,她才九歲,是個京劇演員的孩子,我把她畫的有點撒嬌,很靦腆。這種撒嬌的神態是怎么畫出來的呢?她的嘴、臉都很正常,但上身和脖子稍往后去,頭稍低一占,眼睛往上看,就表現這種神態。畫肖像的人,往往特別注意眼睛鼻子。但這是不夠的,最重要的要抓往他的形體動作。這種動作是在一剎那自然表現出來的,故意擺是擺不出來的,要及時捕捉它。這里脖子,頭,胸三種方向的變化,十分重要,變一變,神態就不同了,非常微妙。整身的雕塑往往不太重視面部表情,但形體動作表現的感情是很微妙的。羅丹很喜歡他一尊名為《微笑》的收藏品,沒有頭,是一個青年,披著獸皮斜斜的只有動作,一條腿,好象是在微風中奔馳。羅丹說這比眼睛和嘴表現的微笑還更充分。羅丹的雕塑都是借形體和每一塊肌肉來表達感情的,這成了象征性的表現手段。羅丹以后的一位法國雕刻家邁約爾做的似乎是人體,實際上是比較概括的抽象的情緒的表現,就象我們看建筑、聽音樂一們。體積的變換和交錯,形成一種特殊的情緒表達,這就發展了羅丹的人體藝術語言。
邁約爾一生,基本做的是女人體,他幾乎用女人體象征一切。《束縛了的自由》(亦稱《被縛的女人》)是安放在革命家布朗基墓上的雕塑,這個姿態很簡單,是采取凱旋門上《馬賽曲》那個男孩的姿態,但它卻精力充沛,每塊肌肉都向外膨脹,給人一種在反抗的感覺。塑的是女人體,表現的卻是象征的意義。再看《地中?!罚粋€胖胖的女人坐在那兒,為什么就是地中海呢?大家知道,本來地中海是以美麗、富饒、安寧而著稱的,它又是希臘文化的發源地。邁約爾以豐滿的肉體象征富饒,以平靜的動作象征安寧,以明澈概括的造型使人聯想起希臘藝術的特色。因此,這尊像象征地中海是很巧妙的?!犊諝狻防锏娜梭w完全浮在空間,沒有支柱,完全是漂浮著的,給人輕盈、空靈的感覺。這連人體美都談不上,只是給人一種韻律,一種調子,一種比較概括的情緒,接近建筑和音樂了。邁約爾這種比較抽象的表現方法,后來發展為現代派,發展為純雕塑,甚至離開了具體的形象,完全抽象了,但是它還是有內容的,它表現的情緒還是明確的。當然,有的藝術,主觀主義發展到極點,人們可以任意加以解釋。如果說羅丹作品的內容比較確定,那么邁約爾已經有這種傾向了。就象舒伯特的曲子,原來是表現他個人遭遇的,但是今天我們可以用來作哀樂,為什么可以供用呢?就因它比較概括,因而適應性更強。邁約爾的人體語言也是如此。他的《地中海》的名字就變成了好幾次,如《坐著的女人》、《為樹蔭花園而作的雕像》、《思想》、《拉丁思想》等。我們能比較容易理解的還是羅丹的藝術。如羅丹的《永恒的春天》,這組像所有的肌肉都很柔和,給人協調、親切的感覺,象“小夜曲”一樣。再看他的《老歐米哀爾》,這是根據波萊爾的詩創作的。詩中寫一個年輕美貌的妓女,到了老年,雖然還剩一副勻稱的骨架,但肌肉全萎縮了家,很丑陋,連她自己看了都害怕。羅丹用人體的語言,表達了老妓女內心的痛苦。蘇聯雕塑穆希娜的《面包》,用大塊體積表示俄羅斯農婦的結實、粗獷、充滿不可動搖的信心。她的《風》,表現和風的斗爭,有一種豪放的感情。
雕塑語言中的兩個特色
第一個特色是雕塑要特別講究影像。
什么是影像呢?影像不是剪影,剪影是平面的。羅丹解釋說,假如在傍晚,把你的雕塑放到窗臺上,你從窗內看出去,你見到一個立體的大體的輪廓,這就影像。雕塑都立在大庭廣眾之中情,它的影像就應該打動人,哪怕你坐汽車經過,也會被它一下抓住。我去莫斯科時,火車未到站,就見到那二十四米高的《工農聯盟》的雕像,象兩個巨人在城市上空闊步前進,它給你一種豪邁的情緒,當然,這是五下年代的感情。珂勒惠支的《拉犁》,用壓低了的三角形,表現出一種巨大的壓力。影像表現力特強,不需要細看,一接觸就把你抓住。所以有人把雕塑叫做“強迫性藝術”,道理就在這個地方。雕塑安置在廣場上,你愿看也好,不愿看也好,只要經過,就被抓住。毛主席紀念堂有四組雕像,八米多高,體積象座小樓,但因為缺乏明確的影像,參觀的人世間留下的印象不深。大型紀念雕塑在正式動工前,總要在現場校一校影像,看效果如何。因為有時在室內看好,一到現場就完全松散了。繪畫和雕塑在這一點上有共同性,真正好的油畫也是注意解決總的影像的問題。詹建俊同志在五十年代創作的《狼牙山五壯士》,五個戰士組成永遠推不倒的巍然的山峰,這個影像效果就很好。他的《試看天地翻覆》,云和樹在翻騰,形成一個總的影像。蘇聯早期作品《機槍馬車》,從左上角來一個放射形,四匹馬迎面奔馳而來,所向無敵的氣氛一下子就出來了,這就很成功。可惜的是我們很多藝術家還不大注意這個問題。
第二個特色是要組織突出點。
文學藝術所有的作品都要組織中心。倫勃朗繪畫往往把不關緊要的部位安放在濃重的陰影里,而用最鮮艷的色彩或亮的光點來突出重點。雕塑用什么來突出中心呢?靠主要的突出點。米開朗基羅的《掙扎的奴隸》的擰過來的肩膀,就是突出點,從這個突出點揭示了全部內容。蘇聯的雕塑家沙特爾有件作品,后來印成郵票,雕的是一個老工人盤腿坐著,作者為了突出捋胡子的動作,把下面的膝蓋縮短了,突出表現了他正理胡子的動作,思考的神態更明確了。我自己做的《大路歌》,三個工人拉一個磙子,中年工人在前,充滿信心,左側是一個老人的腳和一只顫抖的手按在地上,在拚命拉,揭示壓迫的殘酷性;右側是青年人的背,充滿力量,這樣就有了總的影像,又有了突出點。
中國古代動物雕塑特別好。唐乾陵、順陵前的獅子,蹲著具有強烈的體積力量,呈現穩定的三角形,很有盛唐氣概,似乎周圍整胩平原都在它控制之下,與周圍的小山和地平線配合得太好了??上Ч芾聿簧?,他們修了一條公路,直通獅子頂上,把整個氣氛完全破壞了。近來,英國的亨利。摩爾做了一座《皇帝與皇后》的雕塑,安放在一片沼澤地帶,兩個坐在那兒,似乎自古以來就統治那個地方,雕像和周圍環境相結合,形成一種氣氛,非常有意思。漢代霍去病墓前的石虎、石馬,是用整塊大石頭,只用,有的斧子鑿那么幾下子,生動極了。還有三角形的魚,一個大三角形的石頭,一個角上鑿一個圓眼,就象一條大扁魚,很有創造力。漢代的人無所拘束,創造的東西出乎意外,用體積的語言巧妙地表達情感,相當好,而且體積偏方、夸張得很厲害。宋代以后,逐漸傾向寫真,但形體的感人力量弱了。又如龍門的奉先寺,大佛旁邊的那個金剛,脖子粗極了,臉是方中帶圓,特別有分量。我們的雕塑和西方不一樣,我們有特有的表現力。如金剛的作法。與歐洲按照人體解剖的作法不一樣,裝飾化了,圖案化了。我們的金剛有時還著重表現肚子,形成五瓣的梅花形,象憋足了氣,很有力量,很有浪漫氣息。西方也在吸收這種表現方法,據說亨利。摩爾就吸取了中國古代的東西。可見在雕塑體積語言上,古今中外都有某種一致性。
最后補充一點,一個藝術家,要掌握專業的語言,就得有專業性的生活,他的觀察和感受應當是專業性的觀察和感受。雕塑家對各種形體變化要有特殊的感受。以前學生下鄉,拜了干爹干媽,臨走時哭了鼻子,兜里裝滿了雞蛋,回來寫了不少心得體會,覺得很不錯,但要搞雕塑還是做不出來。這說明他的感受是文學性的感受,是語言的感受,這很好,但這只對搞文學有好處,做雕塑不行。雕塑家怎么感受呢?雕塑要注意形體,有的人結實極了,有的一雙手了形,干枯得象樹枝一樣,見到這雙手就可以感動得不得了。這種形體的感受才是雕塑語言的積累,才是雕塑家的感受。在這種專業性感受的基礎上,才可以有專業性的創作。以前光強調思想收獲,這很需要,但它要和專業特點結合,才有作用,否則是空的,白搭!如果一個畫家對色彩不敏感,做夢都是黑白的夢,不是五彩的夢,那就不大好了。畫家的感動是彩色的感動,他的夢也應該是五彩的。每一種藝術形式都要求特殊的生活體驗。當然這不能強調過分。藝術他創作開始于自己的感動,只有感動才是創作的素材,生活是基礎、是來源,還不是素材。形體的感動是雕塑的素材;色彩的感動是油畫的素材;音響的感動是音樂的素材。到生活中去而并不感動,那最有意義、最豐富多彩的生活也并不能產生藝術,而如果不能對某種生活現象產生某種特殊的感動(專業性的)也就產生不出專業的藝術作品來。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