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年生于吉林長春,53年隨父母定居北京文化古街琉璃廠榮寶齋旁,祖籍京東三河縣。
自幼受家父教誨(家父曾為古董商人)及生活環境影響,繪畫成為最愛。
少年考入北京市少年宮(景山)國畫班學習,筆墨基本功的訓練,為以后的藝術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68—73年在甘肅山丹軍馬場插隊,在此期間經常深入生活并畫了大量速寫,曾創作《雪夜出診圖》《風雪牧馬圖》等作品,參加軍隊美展。
73年調入總后勤部西安203部隊文工團任舞臺美術。由于工作之便舞臺速寫成為我當時的主業,因而提高了捕捉人物神型的塑造能力。
75年調入西安碑林博物館復制部任美工,師從范文藻先生學習唐墓壁畫臨墓工作。從此研究和臨摹唐墓壁畫成為主業,而水墨畫變為副業。轉眼經營已30余年,回頭望去,主副業實不可分,因為二者我均下過大功夫。
76年在北京故宮參加“中國古代青銅器展”籌展工作,臨摹戰國青銅壺紋飾圖案。
77年隨省文物普查團赴陜北地區進行古遺址等全方位調查工作。首次面對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實踐學習,并從中感受和飽覽了華夏文明發祥圣地之黃原厚土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從中受益匪淺。
80年始經常拜見陜西美術界大家,石魯、何海霞、修軍、方濟眾等先生,尤其受方先生教誨頗深。當時畫風以宗“長安畫派”為榮,故多數后學者均師從之,其口號為“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臨摹古人大家墨跡大下功夫。如,元代黃公望、倪云林的山水手卷摹了不少,至今還存有清代金陵八家龔賢山水長卷等。
81年隨吾師及學友赴敦煌莫高窟、榆林窟考察學習,曾對壁臨摹十余幅唐代壁畫,如今,后學者不會有對壁臨摹的機會。
82年參加陜西乾陵李賢墓壁畫復原臨摹工作,幾個月墓道內的工作,體會到當時敦煌石窟,墓室壁畫從業者生活之艱辛和地位之卑微。
83年參加唐代韋氏家族墓,韋泂墓壁畫臨摹工作,該墓出土仕女著男裝胡服侍女圖和竹林高士圖等均為盛唐時期之佳作。同年為北京軍事博物館“中國古代戰爭陳列室”摹初唐李壽墓《馬廄圖》參展。初秋時節隨畫友赴黃帝陵寫生柏樹半月余,創作以古柏為題水墨畫數幅參加美展。
85年參加碑林博物館漢唐壁畫藏品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唐代墓室壁畫藝術展”參展作品二件。
86年隨中國古代書畫專家鑒定組對北京故宮收藏古書畫鑒定工作數月,有幸目睹了故宮館藏萬余件古代書畫珍品,對于從事繪畫者實屬三生有幸。
88—90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研修中國古代美術史。在學習期間較系統地研究讀了中國古代美術史籍,并得到眾多一流學者的教誨,使我受益頗豐,也是對美術史研究的開始。其認識論和方法論有了全新的認識,影響著我后來的藝術實踐。
從84—98年以來,一直為秦俑博物館繪制原大復制品銅車馬的彩繪,共繪制五六套之多。從多年的摹繪工作過程中,使我深深體會到兩千多年前秦人在青銅制造,彩繪工藝精美程度上已經達到極高的藝術水準,有此工藝技術令今人望塵莫及。由于反復臨摹實踐秦、漢人的審美時尚已經進入我之內心,至今見到秦、漢時期的藝術佳品時無不驚嘆。
91年為秦俑赴日本展繪制秦始皇造像,赴美國文物展李賢墓、永泰公主墓《宮女圖》參展。
94年秋隨“大唐長安展”赴日本京都博物館展,摹李賢墓壁畫5件參展。在日本期間曾為京都佛教大學三年級學生講“唐代壁畫藝術”,該校收藏壁畫、水墨畫各一件。神戶博物館收藏唐墓壁畫一件,京都“橋本關雪紀念館”收藏壁畫一件,水墨畫三件。
97年為北京國家博物館赴英國文物展摹繪敦煌唐代藻井壁畫,新疆克孜爾石窟唐代絹畫《侍女對弈圖》、內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廚炊圖》、密縣打虎亭漢墓《樂舞百戲圖》各一件參展。同年創作《良馬圖》參加北京國際中國扇面展。創作《牧馬圖》參加四川美協舉辦的赴歐洲美展。
歷年在各類刊物雜志發表論文:《唐代馬球運動小考》、《唐墓壁畫臨摹材料及技法研究》、《唐代墓室壁畫之研究》、《李賢墓馬球圖等三幅壁畫賞析》、《論唐墓壁畫的藝術風格》、《唐墓壁畫述論》等等。
本人藝術傳略已輯入《中國當代美術家辭典》
陜西歷史博物館壁畫研究室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