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根天 風景 28x38cm 紙本油彩 20世紀50年代
日前,由廣東美術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古籍保護中心)和北京畫院聯合主辦的“藝事早南天——胡根天與20世紀廣東西畫啟蒙”展覽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啟。
此次展覽試圖以胡根天為透鏡,不僅呈現他的個人成就,更觀照到20世紀初一大批活躍在嶺南地區的藝術家:馮鋼百、關良、關金鰲、譚華牧、何三峰、吳琬、李樺、趙獸、梁錫鴻、陳煙橋、張松鶴、賴少其、黃篤維等。在風云變幻的20世紀上半葉,他們用藝術的力量回應現實,以新的美術浪潮推動著社會進程。他們的探索與堅持,在當下依然引領我們,尋找破解某些文化困局的啟示。
1992年教師節,關山月先生創作了一首詩來懷念自己的老師:縱橫藝事早南天,赤社西風引在前。紀念誕辰師百歲,難忘導向得先賢。
這位“縱橫藝事早南天”的老師便是胡根天。北京畫院吳洪亮院長在展覽前言中寫道:“回望胡根天先生的藝術旅程,恰似在喧囂中打撈一段沉默的藝術密碼。”這位被歷史塵埃短暫遮蔽光芒的嶺南文化巨擘,在20世紀初的動蕩時局中,帶著從日本學習到的西方文藝與教育理念回到家鄉,投入建立文化新秩序與中國近現代藝術轉型的洪流之中。
1892年,胡根天出生于廣東省開平市一個普通的華僑家庭。1914年,母親病逝,22歲的胡根天離開家鄉,在僑工父親的資助下前往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學習西畫。1919年畢業后,他將所接受到的現代美術教育理念與人文主義理想一起帶回家鄉,以“赤社美術研究會”和“廣州市市立美術學校”為起點,啟蒙大眾對于西方藝術的認知與審美,同時構建起廣東地區早期高等美術教學體系。
胡根天的后半生陪伴著廣東文博事業的起步與發展,從博物館、美術館、文史館到畫院、文聯、美協,都留下他探索實踐的身影。這位20世紀廣東現代美術教育和文博事業重要的奠基者與開拓者,其貢獻不僅在于藝術創作,更在傾其一生所構建出的文化發展“生態鏈”。
此外,展覽還特別展出多份珍貴手稿。《回憶我的母親》回顧了胡根天作為一個僑工家庭小兒子與母親相依為命的成長經歷;《藝圃耕耘錄》可視為他對自己藝術人生的回顧,詳細記述了日本習畫與留學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