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 《榘矱唐宋卷》長卷
2025西泠春拍于7月23日至28日在杭州國際會議中心洲際酒店舉行,本次春拍包含書畫信札、印硯、文玩瓷器、現當代藝術等27個專場,23-25日預展,26-28日拍賣,是為錢塘江畔的一大年度藝術盛事。
本次春拍特別策劃推出:“榘矱唐宋·黃賓虹誕辰一百六十周年紀念專場”“古代版畫中的書畫家專題”“清代金石家的書畫專題”“紀念林則徐誕辰240周年暨福州鄉賢墨跡專題”“孫中山逝世百年紀念專題”“曾在張園·張宗憲舊藏生活雅玩藝術專場”“國營文物公司藏印暨嶺南印風篆刻專場”“奚鄂廬藏印專題”“阮元的金石世界專題”等專場專題。
西泠拍賣在新的20年征程里繼續秉承“學術指導拍賣”理念,在特殊年份推出重要人物藝術家的重要作品,用多門類藝術精品梳理脈絡,呈獻全面而深入思考的藝術收藏篇章。
古代版畫中的書畫家專題
本專題由明宗室朱頤厓市場唯一繪畫作品《江山漁艇圖卷》領銜。朱頤厓是版畫史上重要畫譜《畫法大成》的作者,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八世孫。此卷的面世,不僅可窺探明代宗侯子弟的藝術活動,亦補充其于美術史上的空白,更體現了其書畫最真實面貌,極具史料價值。
本次古代書法版塊由八大山人市場唯一五尺整張《臨河序》巨制領銜,此作由李仿陶、歐初舊藏,饒宗頤題跋,謝稚柳題簽。作品突破12平尺有余,為八大山人巨制名品,用極淡墨,書于1697年,八大時年72歲。
本作不僅是世間公認的八大山人晚年書貌的標準件,也是八大山人一生中最經典、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市場所見八大山人《臨河敘》尺幅最大者,也是市場唯一一件八大山人《臨河序》立軸,更對研究八大山人的臨創觀念,乃至明末清初書法中的臨創觀念與認知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清代金石家的書畫專題
嚴觀、包世臣、師范、趙紹祖、程瑤田、何紹基、楊沂孫等22家金石學者鄧石如、鄧傳密父子等作贈言集卷,是市場已知最大規模的有關鄧石如、鄧傳密父子的文獻資料,對研究鄧氏家族與清代“碑學”意義尤為重大,充分展示了乾嘉時期“蘇皖”地區文人布衣的往來交游,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丁敬浙江文人唱和詩冊,厲鶚、周京上款,戴熙舊藏并題簽,周薌畊鑒藏,陸紹云題跋。冊中所涉文人為浙派“老中青”三代核心人物,皆為頂級浙派名家,又為丁敬重要金石友人、文壇詩友。丁敬浙江文人唱和詩集,詩文內容涉及追憶故友、賞花寄誼、古剎探幽、訪碑尋跡、游湖泛舟等。充分展現了金石篆刻家對文人意趣的追求、雍乾之際杭郡文壇核心的縮影,以及“浙派”是如何崛起的。
紀念林則徐誕辰240周年
暨福州鄉賢墨跡專題
林則徐鴉片戰爭前論江南漕運及地方治理的信札冊,共51頁,含林則徐花箋長信3通32頁,及18家題跋19頁。信札圍繞晚清漕運狀況及漕務改革而作,時在道光十一年(1831)、十五年(1835),其中一通見載于咸豐二年(1852)刊朱為弼遺集《蕉聲館文集》,另二通未見刊載。三信寫作日期鑿鑿可考,可據以補充林則徐日記、文集、年譜的闕漏。
據諸家題跋可知,是冊經朱為弼侄孫、侄曾孫遞藏,并在1886至1948年的數十年間,遍邀林則徐后裔或友朋后裔、江南名流題詠。其中,林則徐后人即有林鈞澤(孫)、沈瑜慶(外孫)、林步隨(曾孫)、林灝深(曾孫)、李宣龔(外玄孫)、沈覲安(外玄孫),余如梁鴻志(梁章鉅曾孫)、黃懋謙(陳寶琛弟子)、尚其亨(曾任福建布政使)等與林氏亦多有夙因。是以,此信札冊不啻為重要的林則徐家族文獻,更是匯珍閩中名賢墨跡的福建鄉邦文獻。
榘矱唐宋·黃賓虹誕辰
一百六十周年紀念專場
《榘矱唐宋卷》乃黃賓虹寓居上海期間,寢饋唐宋諸家、融合金陵與新安畫派風格后,以積墨之法繪就的重要山水長卷。卷內,賓虹兼取龔賢、髡殘、石濤、樊圻四家風貌的同時,又自出己意,“黑賓虹”面貌初現。是其人于繪畫實踐、理論領域,返本而求,超越一派一宗局限的關鍵起始。上款人子通先生應為仲子通。
黃賓虹90歲作《秋山圖》作為賓翁“壬辰之變”后極具新貌的典型山水力作,正值其90歲視力幾無之時,是其人晚年筆墨觀念及“道咸中興”核心畫史論斷的直接體現。有力見證著賓翁人藝臻至、超前未有之境界,似一幅凝結著世紀風霜的卷軸,在90高齡的黃賓虹筆下徐徐展開。
近現代書畫
潘天壽《擬米家山水》借古開今。圖中,潘氏即擬米家云山大貌,以“米點皴法”戲墨山水,并于款識內詳論米氏繪事根柢之由來。所繪或為潘天壽綜合江浙所見山川、樓閣景致高度提煉而成。其筆筆所繪,實則已內化為霸悍雄健的“自家云山”。其面目在潘天壽所繪山水中極其罕見,殊為難得。
“觀音”是徐悲鴻創作中最罕見、最高等級的題材之一。在他繪畫生涯中極不輕易為他人所作,相較于奔馬、雄獅等常見主題,目前所見其存世觀音作品僅六件,文獻記載有四件。本件作品創作于1937年的觀音誕辰日,是悲鴻具有開創意義的首件觀音題材作品。《白描觀音造像》也是悲鴻筆下唯一一幅全側身觀音像,構圖造像獨特。
《天下第二泉》為李可染江南寫生系列的代表作之一,創作于1954年南下寫生期間。此次寫生之旅是李可染藝術生涯的關鍵轉折點,標志著他從師承齊白石、黃賓虹所奠定的深厚傳統研習,轉向“師法造化”的實踐探索,并初步構建起其個人山水畫的獨特風格圖式。李可染通過畫面中泉亭、古樹、方池等元素,將蘇軾“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詩意,以及阿炳《二泉映月》的琴韻轉化為視覺語言,使畫作成為茶文化、音樂藝術與山水意境的三重載體。
中外名人手跡暨孫中山
逝世一百周年紀念專場
本次孫中山逝世百年紀念專題,以孫中山書法、信札為脈絡主線,以與他相關的辛亥革命戰士為分支,特別設立“同盟會眾元老墨跡板塊”以及“辛亥革命元老重要影像板塊”,重構出一幅有血有肉的孫中山及其同道者群像。
其中,孫中山論為黃花崗起義籌款的重要信札2通4頁,當分別作于1910年11月3日、1911年4月1日,披露同盟會內部分歧、海外籌款艱難,提出“革命黨條條俱死路,只有發難與虜爭死一條為吾人之生路”“吾黨不得不冒險再圖速舉大事”,具可見孫中山領導革命之艱難和頑強,是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相關的重要歷史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