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爭鳴】?
??筆者長期在海外從事始皇帝研究,近期通過新聞報道得知始皇帝遣使“采藥昆侖”石刻的發現,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在梳理來自中國的信息的同時,我也嘗試總結了自己的見解。我得知這塊石刻的存在是在6月初。我正參與電視紀錄片《不為人知的始皇帝》的錄制工作,該節目于6月28日在NHK衛視上映,其中對里耶秦簡中的醫藥簡牘做了詳細介紹。冥冥之中似有緣分,震撼之感因而尤為強烈。
??我們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張春龍先生參與節目錄制。當時他介紹了兩份簡牘,其一簡文為“求藥天下其縣所有”,另一份則寫有“(始皇)卅五年遷陵醫靜所治……”,從中可知,秦朝曾頒布法令,命令全國各縣進獻藥物,而里耶秦簡出土之地——遷陵縣內,有位名為“靜”的醫官實際從事醫學治療方面的工作,由此顯示秦朝醫療制度相當完善。《史記》中提到的方士除大名鼎鼎的徐巿之外,還有韓終、侯公、石生、盧生等人,奉命尋找仙藥。里耶秦簡中的上述記載可以確證,這些不只是單純的傳說,而是反映了歷史。徐巿一行渡海來到日本列島的說法流傳已久,日本全國各地有多處被認為是徐巿登陸地和墓地的歷史遺跡,日本人對長生不老的傳說相當感興趣。另外,《不為人知的始皇帝》的嘉賓還包括橫濱商科大學久保輝幸教授,專業是中國古代醫學史。他在評論中指出,秦簡中留存了相當詳細的醫療記錄,可以看出始皇帝的政策極大推動了醫學的發展。漢代醫學發展迅速,特別是以《素問》為代表的醫學理論著作涌現,這一現象的背景當與始皇帝的醫藥政策息息相關。談到全國性的藥材普查,以前一般會追溯到初唐時期由蘇敬所主持的工作,但此次發現顯示可以上溯至秦代始皇帝時期。此外,久保輝幸還認為始皇帝時期的藥材普查成果,很可能也反映在《神農本草經》之中。
??雖然節目中未能介紹“瑯邪獻崑陯五杏藥”的簡文,但在湖南省出土的“崑陯”二字書體與青海省石刻上的“崑陯”一致,令人震驚。
??發現石刻之處位于青海省黃河源的扎陵湖。早在1985年6月,日本NHK“大黃河”攝制組就曾與中國中央電視臺及黃河水利委員會的成員一同探訪過當地。該紀錄片在中日兩國播出后引發了巨大反響。1986年,井上靖與NHK攝制組出版了《大黃河》第1卷《佇立在遙遠的河源》。我重新閱讀了此書,其中收錄了扎陵湖及其東側的鄂陵湖的景致。湖水碧藍而壯美,高原植物(如藍罌粟、原種郁金香、菊、報春花、鳶尾花等)的花朵盛開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照片令人難忘。我向當時參與拍攝的井上隆史先生詢問了詳情。他說,盡管旅程匆忙,又受高原反應困擾,但當時壯麗的高原風光依然歷歷在目。他還記得當時收到了大批藏地產出的冬蟲夏草。實際上這種藥草只見于明末清初以來的醫書中,歷史相當淺近。久保輝幸認為,關于簡中提到的“瑯邪獻崑陯五杏藥”有兩種猜測。一說是五味子,按《神農本草經》的記載為仙藥,地位崇高并確有藥效;另一說可能是該書中提到的“五茄皮”,《金匱錄》中有“魯宣公之母飲五茄酒而不老”的記載。至于為何位于東方的瑯琊會獻上西方昆侖五杏藥,我曾考慮過,該事件發生在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第三次巡行時曾在瑯琊臺停留三個月;而現在更傾向于是在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時值始皇帝第五次巡行,在他病危之前,瑯琊郡將得自西方昆侖的五杏藥獻上,如此推測似更為妥當。
??石刻銘文共有37個字,其意為:“皇帝命五大夫臣翳率方士(此字模糊,尚需考證)前往昆侖采藥。翳于始皇三十七年三月己卯(二十九)日乘車到達此地,前行約一百五十里(約62.37公里)。”此前發現公布之時“卅七年”曾作“廿六年”釋讀,不過隨著更為鮮明的圖像逐步公開,同時由于始皇帝二十六年三月并不存在己卯日,因此筆者傾向采信三十七年之說。此前NHK攝制組也是自瑪多縣城西行約60公里,到達鄂陵湖畔。攝制組出發時值6月,而黃河水利委員會前往黃河源設立河源碑時為7月,甚至還遇到了降雪,留存的影像與照片也依然令人印象深刻。
??始皇帝于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開始了第一次巡行,見于《史記》,前往隴西、北地、雞頭山、回中。之前我篤定這一系列行程的意義是巡游秦之故地雍城周邊,向祖先報告統一天下的功績;而現在看來更在于以西戎霸主秦穆公的后裔身份跨越隴山、重返西戎之地。十年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因始皇帝崩御而為史所重。也是在這年三月,他派遣使者遠逾隴西,去往黃河源頭的昆侖之地尋找長生不老的仙藥。史載當年十月癸丑(3日),始皇帝從咸陽出發開始巡行。十一月前往云夢,遙祭葬于九疑山的虞舜。隨后乘船沿江而下,經丹陽去往錢唐,抵達浙江之時應為八月。此后,傳聞他在瑯琊臺與方士徐巿再度會面,而終究未能求得來自東海三神山的神藥。至七月丙寅(修正為八月丙寅二十一日),始皇帝在沙丘平臺龍馭賓天。派遣采藥使前往昆侖是在三月,乃是與徐巿會面之前。
??今年三月,我們出版了《宇宙考古學的邀約:通過衛星數據解讀埃及與中國文明》。書中運用衛星影像探討了始皇帝陵、長城、咸陽城、秦東門、秦山島等遺址。此次得知石刻發現的消息,我第一時間拜托了專攻衛星影像分析的惠多谷先生,請他在地球半球衛星圖上標示出石刻地點,并繪制秦代的東西軸線。始皇帝陵的墻壁與墳丘等皆依照秦代的南北軸線與東西軸線建造(比現今子午線偏東約1.4度,是根據當時北極星位置測定而來),東西軸線亦與現今略有不同。若據此將地軸稍東傾做修正,標注石刻位置并繪制東西線,則“采藥昆侖”石刻向東與始皇帝陵、洛陽城、秦東門(江蘇省連云港)精準地呈現一字排列,堪稱令人驚嘆的奇觀。
??據《漢書·地理志》,河水(黃河)貫穿16郡,全長9400里(約3700公里),雖不及現代5464公里之長,但在古代仍為中國第一大河。位于西北塞外的源頭,據說是西王母之石室、仙海與鹽池所在。緯書《河圖始開圖》記載,昆侖東北角有剛山,黃河出于其東,九曲九千里,最終流入渤海。由始皇帝使節曾抵達黃河源頭之事可知,至漢代人們已知河水起止于昆侖渤海之間,其源流是為西王母傳說之地。
??秦與趙有共同祖先造父,曾作為御者隨周穆王西巡。穆王在昆侖之丘邂逅西王母,沉迷其中,竟忘返。這一傳說在《史記·趙世家》《史記·秦本紀》中均有記載,《史記·秦本紀》集解注引《竹書紀年》,稱此事發生于穆王十七年。毫無疑問,始皇帝知道穆王與西王母之傳說。正如其巡行中意圖探訪黃帝、堯、舜、禹之遺跡一般,始皇帝對穆王昆侖傳說之地亦抱有憧憬。故當晚年對自身健康懷有焦慮時,始皇帝即遣使前往昆侖之地。正如熟悉中國古代神話的學者小南一郎所指出,昆侖山頂與北極星相對,乃宇宙之中心,絕頂之上所植之物為生命之樹,據信其果實可提供永恒的生命。本次發現的石刻,使得始皇帝對長生不老的渴望,從虛妄的傳說走入了真實的歷史。
??(作者:[日]鶴間和幸,系學習院大學名譽教授,本文由青山學院大學段宇翻譯)
??(稿件統籌:本報記者 郭超、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