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術學院書法通識課教學現場
今年3月,天津美術學院全校本科新生啟動了為期四周的書法通識課。6月,“一脈·天津美院的書法通識課”展覽在天津第一機床廠舊址的大廠房里展出,上過書法通識課的大一學生們為碩大的展陳空間創作的“擘窠大字”又一次帶給我們驚喜。
書法是中國藝術家的基本功。八大山人、石濤、黃賓虹并沒有學過西方的素描,他們的觀察力、掌控力和敏感性都來自書法訓練。對于美術學院各專業的學生來說,不管他們今后是油畫家、雕塑家、建筑師、產品設計師,書法的教養都是不可或缺的。書法中的正欹、順逆、枯潤、曲直、疾緩的對立統一,直通向中國哲學的陰陽、藏露、顯隱,這是了解中國文化基因的不二法門。
我甚至認為,書法是一種生命教育。毛筆在紙上摩擦,感受紙面的阻力繼而克服阻力奮力前行,認知到了這種“筆力”線條就會變得沉著厚重,不再輕飄浮華。書法運用的軟毫是一種很難駕馭的工具,要用這種柔軟的工具在容易滲化的紙上精準地控制墨跡的形狀,使之呈現微妙的趣味和情緒變化,這需要長期訓練才能完美把控。可以說,能夠寫好書法的人能一通百通,成為生命中自信和自控的人。
這種覆蓋全校各專業的通識課程,不是書法專業教學,我們面對的幾乎是零基礎的學生,這逼著我們不能照搬專業教學模式,必須大膽進行課程創新。
對于沒有書法基礎的學生,首先要讓他們鼓起勇氣,讓他們認識到書法雖深奧卻很好入手,關鍵是引發興趣。因此我們在課程設計上強調了兩個原則,即從創作入手和游戲化學習。
從創作入手就是要每位學生一上來就有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從臨摹開始。所以就得先講怎么落款,比如,你要把這張字送給誰,那個人的名字叫上款,得比自己的名字下款要高,以此表示禮貌。每幅字一定要署名、蓋章才算完整,這樣每位學生第一天就有了自己的書法作品。
游戲化學習就是要玩起來。讓學生們用紙團寫字、用筷子寫字、用手指頭寫字,然后問他們能不能用紙團寫出筷子寫的效果,用筷子寫出海綿寫的效果?顯然不行,毛筆卻可以同時寫出紙團和鐵線的效果,這樣,大家的興趣一下子就來了。暫時不會控制毛筆怎么辦?將毛筆摁到底,寫均勻的線條就可以了。不但不臨摹,我還不建議大家寫古詩詞,而是寫自己的心里話、寫流行歌詞、寫電影《哪吒》中的臺詞、寫互聯網熱詞。當然,也不全然是在宣紙上寫,學院準備了好多紙盤子,招呼每個同學在盤子上寫一道自己家鄉的名菜,湊成了一桌滿漢全席,教學氛圍輕松而愉快。
等大家都愛上書寫,發現了書寫的能量之后,就會想要寫得好了。任課老師就開始教他們怎么才能寫得好。該怎么用筆、該怎么結字、該怎么布局,這時候學生們有了興趣,就學得很快。給大家上課的書法專業老師驚喜地發現各個系的學生都進步神速,通識課才上到第三天,就有人寫出較好水平的字來。
除了創新書法教學方式,學院還配合開設了一系列講座,講書法格式、工具材料、書法史碑帖風格源流,我重點講了《書法美的基礎》講座,還特別講了一場《黑老虎——拓印的藝術》。
有意思的是,我們把臨摹課安排在最后一周,教學生怎么臨帖、怎么意臨、怎么背臨、怎么集字和集聯,甚至要求每個學生選一本字帖“雙鉤”一遍。這是最“笨”的學習方法,但所有的細節就都扎扎實實記住了。比起有口無心的臨摹和黑箱般玄妙的“讀帖”,這種笨功夫反而能更快達到目標。
把臨摹課安排在最后是意味深長的,這是要教給即將投入雕塑、壁畫、動畫、工業設計、服裝設計等不同專業的學生壓箱底的東西。這種臨摹的技能將開啟他們的終身學習,相信他們從此對書法、對整個中華文化會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也許他們今后只是偶爾翻出一本字帖,臨上一兩頁;也許還要等很多年,書法的光芒才能真正洞照他們的人生,他們才會真正理解這個課程的意義,但是種子已經種下。
天津美院書法通識課的展覽最后取名為“一脈”。書法在中國尚有很好的群眾基礎,還沒到“一脈單傳”的時候,只是教學模式需要更新,只要方法得當,學生們其實“一點就通”“一通百通”,這就是通識課的意義。只要書法的文脈“一燈不滅”,我們的文化,必有“一望無際”的明天。
(作者為天津美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