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博物院“對視——湖湘文化與葉錦添新東方美學的時空重構”展覽近日啟幕,湖南博物院珍藏的兩幅被譽為“稀世珍寶”的戰國人物帛畫——人物御龍帛畫與人物龍鳳帛畫罕見同臺亮相,為觀眾開啟了一場跨越兩千多年的美學對話。這兩幅帛畫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肖像畫代表作,時間均為戰國中晚期,距今約有兩千余年,具有非常強的藝術表現力,是楚文化浪漫精神的結晶。
出土于長沙陳家大山楚墓的人物龍鳳帛畫最初被人盜掘,出售給長沙的古董商人蔡季襄,新中國成立后,蔡季襄將帛畫交給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后轉藏于湖南省博物館(今湖南博物院)。
帛畫以細絹為地,長31厘米,寬22.5厘米。畫面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繪一龍一鳳,鳳引頸昂首、展翅向上;龍頭生雙角、身軀蜿蜒,呈騰躍飛升之勢;中層繪一高髻細腰、廣袖長裙、合掌側身而立的貴族女子;下層繪一彎月狀物,或為引魂升天的獨木靈舟。畫中龍、鳳的動態渲染和人物的靜態刻畫,一張一弛,對比鮮明,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
無獨有偶,1973年5月長沙子彈庫一號墓同樣出土了一幅人物帛畫。這座楚墓1942年9月被盜,曾出土過一批文物,其中最重要也最著名的,是目前發現最早的一批帛書,通常稱作“楚帛書”。1973年,湖南省博物館重新發掘此墓,出土了人物御龍帛畫等珍貴文物。
人物御龍帛畫以細絹為地,呈長方形,長37.5厘米,寬28厘米。出土時平放在槨蓋板與外棺中間的隔板上。畫上端橫邊裹著一根很細的竹條,長30厘米,竹條近中部系有一棕色絲繩,用于懸掛。整幅畫因年久而呈棕色,畫面朝上,畫的左邊和下邊為虛邊,正中繪頭戴高冠、身穿博袍、腰佩長劍的男子。他側身立于龍身,手執韁繩,駕馭弓身成舟的巨龍,頭頂有一華蓋,龍頭高揚,對天長吟,龍尾上翹,立一仙鶴,圓目長喙,作昂首狀,龍旁有一魚隨行。人物衣著的飄帶、華蓋的垂穗都表示了風的方向,由左向右,也表明人物御龍迎風前進的態勢。屈原《楚辭·九章·涉江》中“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巍”,描繪的應該就是這種頭戴高冠、手持長劍的男子形象。
兩幅帛畫所繪內容相對簡潔,畫面疏朗,學術界對圖像及其內涵進行了深入研究。在楚人的思想中,人和神分別處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人與神的溝通是由巫覡來完成的。靈山、靈舟、神龍、神鳥等是巫覡幫助人、神溝通的重要媒介。學者普遍認為人物龍鳳帛畫中的女子形象、人物御龍帛畫中的男子形象是墓主人或墓主之靈魂,畫面中的其他形象,解釋各有不同,但就帛畫的內涵而言,學術界一般認為兩幅帛畫均表現的是“引魂升天”的主題。亦有學者將兩幅帛畫所繪內容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T形帛畫聯系起來研究,認為楚漢帛畫具有一脈相承之關系,是銘旌的早期形態。
楚人極富想象力,他們的藝術作品具有一種人、神交融的浪漫意境。人物龍鳳帛畫和人物御龍帛畫中的龍、鳳都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動物,而是神話里溝通天人的靈物。楚人將想象中的龍、鳳與真實的人物形繪于同一幅作品中,虛實相彰,和諧而有韻律。
人物龍鳳帛畫中,人物處于相對靜止狀態,合掌祈求,龍飛鳳舞,一靜一動,頗有藝術張力。人物御龍帛畫中的人物與仙鶴為伴,與魚同行,駕龍舟,迎風前進,衣帶隨風飄揚,畫面感極強,楚人所追求的神秘意境也在這里得到了充分體現。這兩幅帛畫,畫面簡潔,神秘綿長。畫面中所描繪的題材超脫于現實生活,是楚人“敬鬼神而娛之”的體現,表達了對生的眷戀和對再生的向往,也從側面反映了楚文化中的宇宙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