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先生》180×240cm
一
2024年10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喀山克里姆林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晤時指出,大約400年前,聯通兩國的“萬里茶道”正是從喀山經過,將來自中國武夷山地區的茶葉送至俄羅斯千家萬戶。習近平主席所說的“萬里茶道”始于福建武夷下梅村,明末清初,中國茶從下梅村出發,開啟了一段橫跨廣袤歐亞大陸的壯麗之旅。
對于這一條“萬里茶道”,福建著名畫家、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張永海再熟悉不過,以他為主創的高3米、寬8米的巨幅主題畫作《萬里茶道溯武夷》生動、精彩地描繪了當年萬商云集、人頭攢動的“萬里茶道”起點武夷山下梅村的茶葉交易場景?!叭f里茶道”與“絲綢之路”齊名,被譽為中國歷史上兩條最負盛名的國際貿易黃金通道。
我曾在《一幅講好“中國故事”的優秀范本——張永海團隊〈萬里茶道溯武夷〉繪畫作品賞析》一文中對這幅“鴻篇巨制”做了深入的探析。我以為,一幅好的繪畫作品總是飽含著一種發人深思的力量,它能讓觀者產生心靈的共鳴,發自內心的感動,百看不厭,并由衷地欣賞和贊美。這樣的作品不僅體現為作者具有嫻熟的繪畫技巧,對人物細微表情觀察后的美感描繪,還在于作者對厚重歷史的內在把握,對宏大敘事的有機掌控,同時,還體現為作者在作品創作過程中自始至終懷有飽滿的熱情、開放的心靈、澎湃的激情以及靈魂的注入。
這是一幅具有獨立思考精良架構的宏大敘事作品。當我們今天談論“一帶一路”時,絕對不能回避歷史上曾經有過燦爛輝煌的“萬里茶道”,它是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現實的一個強有力的注腳。而通過繪畫作品表現這一主題,顯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張永海的《萬里茶道溯武夷》的架構不是平鋪直敘,而是起伏跌宕,疏密有致,大開大合。作品既突出重點,又省略次要;既有重點人物的主題營造,又有局部細節的深入刻畫,在人物形象塑造、畫面氣勢營造、主題氛圍烘托、藝術化史料情景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這幅巨作分組式突出了采茶、制茶、炒茶、捻茶、裝茶、茶葉交易、茶葉運輸、中外交流等過程,突出了作為“萬里茶道”起點重要象征的鄒氏家祠,突出了武夷山下梅村和梅溪,突出了武夷山最具象征意味的大王峰和玉女峰,并且通過260多個人物將這些分散的元素組織成一個宏大的敘事場景。
同時,這又是一幅具有生動人物描繪虛實相融的創新畫卷。對人物的精心刻畫與描繪,是一幅巨作的關鍵所在,也往往成為成敗所在。在《萬里茶道溯武夷》中,幾乎囊括了茶行業的所有人物。有采茶的、炒茶的、捻茶的、分茶的、裝茶的、挑茶的、喝茶的、賣茶的、運茶的、談茶的,各色人等,應有盡有。作品以巨大的橫豎梁柱為中心點,以鄒氏家祠和“景隆號”為背景,以梅溪和梅溪上運茶的竹排以及下梅古村落為聚焦點,用散點透視的方法,將萬里茶道的始點人頭攢動、萬商云集、生意興隆的風俗世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再者,這是一幅能引起作者與觀者情感共鳴的佳作。這幅作品有著巧妙的構思和縱橫交錯的人物布局,從創作之始到最終完成跨越了近兩年時間,這是一幅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叩問歷史,追溯曾經的“萬里茶道”,以呼應今日的“一帶一路”的作品,是一幅體現福建文化特別是茶文化如何走向中亞、走向歐洲、走向世界的作品。顯而易見,要創作這樣一幅經得起歷史推敲、經得住時代檢驗的巨作,其難度可想而知。張永海說,他有時就像一位可以調動千軍萬馬的電影導演,有時又像是一位盡職盡責的電影演員。在創作構思和主題定調時,他是一位導演,也是決策者和統攬者;而在人物塑造和細節刻畫上,他常常又不由自主地進入角色,把自己當作畫中的人物。他覺得只有這樣的“代入感”,才能真正穿越歷史,真正進入真實的歷史舞臺,真正進入“萬里茶道”最初的場景之中。
《萬里茶道溯武夷》無疑回答了關于福建茶的悠久的歷史,和它背后由茶串聯起來的讓人回味無窮的故事。這幅作品沒有陷入一般歷史畫單一的圖畫式敘事、風情化描繪的窠臼,而是具有厚重的文化價值、豐富的審美內涵,特殊的繪畫表現形式,恢宏的視覺效果,是一幅鏈接歷史與當下的佳作。
無須贅言,張永海是福建主題人物畫創作不可多得的高手,他視野開闊,筆墨精良,對筆下人物和人物所處的時代的研究扎實而深透。
他的作品《林則徐》以恢宏的氣勢展示了當年林則徐虎門銷煙的英雄壯舉。眾所周知,虎門銷煙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欽差大臣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的勝利,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是中國近代史上反對帝國主義的重要史例,也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為了表現林則徐這位被中國人尊為“民族英雄”和被史學界稱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光輝形象,張永海在創作前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特別是對林則徐的一生經歷做了很多案頭工作。在山字形的背景上,人物眾多,有各式各樣留著長辮子、東倒西歪的男人,有懷抱嬰兒正在哺乳的婦女,有戴著禮帽、竊竊私語的洋人,中心偏左位置的林則徐則大義凜然,背景是大面積的灰蒙蒙的天空,象征民智未開啟的近代中國。這幅作品人物栩栩如生,逼真傳神,富有穿透歷史的厚重感。以背景人物襯托主要人物的構圖方式,傳達出穩定開闊的視覺特征。從作品近景向遠景的推移嚴格遵循空間的透視法則,張永海以極其扎實的寫實功力傳達出歷史題材繪畫的巨大魅力。由于藝術手法的高超和題材的焦點性質,這幅作品成為同類題材作品里影響很大的一件。
他的作品《林祥謙》同樣是水墨人物畫創作的一幅經典作品?!读窒橹t》畫幅尺寸為寬5.1米,高2.5米。畫面人物眾多,被五花大綁在電線桿上的林祥謙氣概豪邁,而一眾軍閥則耀武揚威。寒風習習,工友馳援,妻子呼喊,與此形成了巨大反差。遠處的火車和黑壓壓的一片烏云,交代了江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時代背景。作者有意選擇了正面描繪,將林祥謙置于中心位置,對人物進行細致的描繪,使得畫面的主與次、中心與邊緣、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有意區別開來。作品在整體布局上以拉近的外部視點進行描繪,視覺中心通過主次關系的設置引向正在吶喊的林祥謙,旁邊人物排布井然有序,刻畫細致入微,烘托了空間的特殊氣氛。
而他領銜的水墨人物畫主題創作作品《廖俊波》則另有一番景象。這是一幅為參加在北京開幕的“最美中國人”大型美術作品展而創作的,尺寸為長8米,寬3米。這是一場高規格的展覽,由中宣部指導,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主辦,全國40余位美術名家創作的21幅油畫和中國畫作品,用藝術語言呈現各行各業先進典型的愛國情懷、敬業精神和高尚情操。在這幅作品中,廖俊波被無數人“前呼后擁”,圍在他身邊的是他家訪過的村民、夜談過的村干部、幫扶過的貧困戶等,反映了走向小康的百姓的風貌,也是“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的真實寫照。畫面親切感人,濃墨與淡墨交相輝映,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格。作者采取了典型的平行構圖方式,營造出如電影般平行推移的視覺效果。在空間安排上,畫家用正面描繪人物與場景,把廖俊波與人民群眾置于軸心對稱的空間內,有序排開。這里的男女老少,與他們的父母官廖俊波惺惺相惜,不同人物的特征和色調關系非常契合,體現了中國氣派、民族精神。作品以長卷方式展開,既把廖俊波設計在畫面中心,也通過村民群像組合形成了有機的視線移動整體。而背景則為重疊的山巒,是廖俊波帶領村民改造荒山、退耕還林后變為綠水青山的生態的形象描繪,作品將中國傳統山水畫與現代水墨寫實人物畫進行了有機結合,體現了張永海對大型人物畫主題創作的游刃有余的駕馭。
對水墨人物畫,張永海情有獨鐘,在多年的水墨人物畫創作與教學實踐中,張永海深知,水墨人物畫經過幾代人的學理探索和創作積累,已與古代的水墨人物畫有很大的區別,在人物造型上有本體的推進。要畫好水墨人物畫,必須進行結構性的探索。他認為,中國繪畫的主流是水墨寫意畫,而水墨寫意畫的主流應是水墨人物畫,現代水墨人物畫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真正的現代水墨人物畫應有自我的筆墨,不為傳統的筆墨程式所囿。他的作品畫路寬廣,題材多樣,但以人物畫為主,他畫《林語堂》《八大山人》《大千世界》《弘一法師》《吳昌碩品茗圖》,他畫《丹青鑄魂耀五洲》(陳子奮、潘主蘭、宋省予、鄭乃珖),他還畫他身邊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學生。這些作品對人物的刻畫惟妙惟肖,無論從筆墨造型,還是表達內心感受,都別出心裁。他始終相信,看事物的角度往往比表現事物的方法更重要,獨特的視角必然產生獨特的方法。一幅作品最為核心的東西既不是形式問題也不是內容問題,而是一種精神的需要,是一種生命狀態。這種東西是任何語言都難以描述的。
很多人慕永海之名而來,請求永海為他們畫肖像,因為他的人物肖像畫往往寥寥數筆,便將人物的神態出神入化地呈現出來。出書的將其作為作者介紹,而更多的人則將其作為個人微信頭像。
二
對畫家而言,對題材的開拓有時是必不可少的。
當一種題材不斷被重復,這種所謂的“經驗”和“習慣”常常成為發現事物本質的某種障礙,因為“經驗”會抵觸你對事物的鮮活感受,“習慣”將使你的表達變得概念和僵化,因而“經驗”的濫用是思想懶惰與精神萎縮的開始。畫家當以懷疑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哪怕是你最熟悉或者已經畫了數百遍的東西,懷疑是探究和發現事物本質的有效方法。
近年來,張永海在生肖畫領域進行了大膽探索。每年的年終或春節前,他都會畫一些掛軸畫贈送給身邊最要好的朋友,我有幸成為其中的“受益者”。這些生肖畫的題材無不是當年的生肖,龍、虎、馬、蛇、兔或豬、狗、牛、羊、雞、鼠等,在永海的筆下,這些動物界的精靈被擬人化,賦予人格化的無窮魅力。
生肖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永恒魅力和持久生命力的組成部分,在中國當代畫家中,許多人都畫過生肖,像黃永玉、韓美林等。而永海的生肖畫則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創作之路。
從永海的生肖畫中能夠窺見其對藝術與美的理解。他的生肖畫創作之所以能讓那些可愛的小生靈生動無比起來,是他對美好事物的感知與對創造真善美的堅持。例如在鼠年他畫的小老鼠,萌得讓人心動。有在油燈下戴著眼鏡看書的,有背著書袋歡樂行走的,有交頭接耳喁喁私語的,畫面極為和諧、溫馨、有趣。例如在虎年他畫的老虎,憨態可掬,既有霸氣,又有和氣,將老虎的可愛一面發揮到淋漓盡致。
對繪畫題材的限制或對某種形式因素的自我約束,對藝術表現力的提升有時是致命的,因為“有限性”會限制一個人的創造潛質。而當一位畫家突破某種限制而走入一片“新境”時,其內心便會激發出強烈的“創作”欲望,思維會變得異?;钴S。生肖畫之于永海即是對題材限制的突破,他讓永海去除生肖畫約定俗成的表面敘事模式,而從真善美的角度研究事物的內在本質,不刻意在那些與本質無關的形式花樣上浪費時間。例如,在甲辰龍年他畫的生肖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是尊崇、吉祥、騰飛、奮進的象征,中華民族以“龍”為圖騰。龍,在畫面上很難表達,但在永海筆下,龍卻表現出多姿多彩的造型,他以自己的理解,運用不同技法,創作出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的作品,展現了龍的風采,吐納了龍的氣勢,傳承了龍的精神。
永海的童年與少年時代是在福州郊區一個叫做馬鞍的鄉村長大的,極目四望,是一片綠油油的田野,田野上的牛羊,他再熟悉不過。他曾養過狗,與狗耳鬢廝磨,在那只狗年邁走后,他再也不養狗了,因為他不想再觸景生情,動物就像他知心的朋友。正因為他對各種動物的深刻理解和細致觀察,他的生肖畫呈現的是個人的生命體驗,筆墨生動自然,毫無虛情假意,每一幅作品都不重復,讓人感受到他創作的嚴謹。
水墨之妙在于它的偶然性和不可重復性,雖千變萬化而渾然為一,自由與放任之快感,并以無限的可能創造奇跡。掌控水墨的關鍵在于控制和疏導自己的內心。心“活”了筆墨自然“活”起來。筆墨運用的過程既是塑造形象的過程,也是內心修煉的過程。
對永海而言,每一次的創作都是一種生命的全新體驗,因為,你不知道下一步要發生什么,靈感隨時出現,需要你瞬間做出判斷并即刻把握。所以,他身上總是帶著一本速寫本,無論是出差還是各種“在路上”,只要有條件,他便會迅速打開速寫本,將人物或環境記錄下來。而這些速寫成了他各種主題畫創作的“源頭活水”。
在永??磥恚髌纷钪匾倪€是要表達內心的“真實”,不然很難與觀者產生共鳴。若只陶醉在自戀式的個人意念妄想中,而不去觸動現實中最為真實的一面,那就永遠難以觸及藝術的本質。
三
張永海自幼喜歡畫畫,每每講到他的藝術經歷,他總是不忘提及兩位先生的名字,一是蘇建質,一是林逸塵。蘇建質又名林一隅,是個收藏家,從四川工作退休后回到家鄉,張永海總愛跟在他身旁轉悠。老先生家里有不少名家字畫,諸如宋代花鳥、唐朝仕女、明清山水等,常借給張永?;丶遗R摹。久而久之,他對水墨國畫的興趣日漸養成。
福州工藝美術廠的老藝人林逸塵是張永海繪畫生涯的重要的引路人。這位老先生是當時著名肖像畫家高翼鶴的入室弟子,且和陳子奮、潘主蘭、鄭乃珖、周哲文等過從甚密,談詩論畫,友誼頗深。林逸塵十分喜愛樸實勤快的張永海,將自己精湛的作畫技藝傾囊相授。直到張永海進入福州三中讀書,每天中午還是雷打不動地到師傅家里“開小灶”。
16歲時,張永海考上福州工藝美術學校,讀了三年的雕塑專業。從此,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安格爾、羅丹、米勒等偉大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就深深地印在張永海的腦中。因為深受西方素描原理影響,又有多年雕塑的底子,許多人斷定張永海會專攻當時熱門的油畫??烧l料張永海聽從內心的召喚選擇了國畫,他拿起毛筆,開啟他水墨人生的華章。興許是和教育有緣,19歲中專畢業的他留在福州工藝美術學校當教師,后來架不住班主任林雪川苦口婆心的勸導,又考上了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畢業后繼續留校任教,直到2017年調離。
從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分管教學的副院長、教授到擔任福建省畫院院長、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是張永海個人生涯的轉折,也是他藝術經歷的華麗轉身。
在擔任福建省畫院院長期間,他旗幟鮮明講政治;團結協作,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對體現正能量的各藝術流派秉持兼容并蓄的態度;在創作研究交流等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繼承與發揚老一輩藝術家的藝術思想和精神,善于發現和培養人才。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直以來都是張永海多年在主持福建省畫院工作時孜孜矻矻的追求,也是福建省畫院工作的重點。在他任上,福建省畫院著重在中國傳統繪畫的形態上發力,返本開新,推出了一系列引起各界好評的展覽,如“當代寫意花鳥畫名家邀請展”“立形聚神——水墨人物畫名家邀請展”“集墨揚鋒——全國寫意畫名家邀請展”“第四屆全國連環畫展”“全國水彩畫名家邀請展”“全國綜合材料繪畫展”“高峰之路——新時代中國畫優秀成果展”等展覽,通過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展現真實、多元、全面的中國特有的審美觀和藝術理念,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喜愛。同時,還舉辦了“古厝之光”“畫說閩西非遺”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展覽,通過藝術形式賦予中華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他還邀請許多名家到福建省畫院講學辦展,像尚可、姜寶林、吳云華、李洋、孔維克等;同時,他還帶領福建省畫院的畫家走出畫院到全國各地采風寫生,進行藝術交流,這些活動拓展了福建省畫院藝術家的視野,領略了祖國大好河山的靈秀與壯美,也學到了許多待在畫室學不到的東西。和許多書畫名家一樣,張永海也常被邀請去外面開設講座,他總是將繪畫藝術與傳統文化相聯系,引導聽眾在欣賞精美的藝術品的同時,更加深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作為學院派畫家,張永海與同時期很多學院畫家一樣深入思考中國畫在現代社會的轉型與發展問題。他從來不對立地看待傳統與當代的問題,從來沒有排斥過傳統。他認為傳統好比土壤和水,我們一刻也離不開她。當然這種不排斥不是依賴,而是在傳承的基礎上跨越傳統。
作為著名的水墨人物畫家,他沒有過分強調“觀念性”而失去作品的“藝術性”。對中國畫“傳統”及“當代性”的開放認識使他的作品在具備表達性的同時,又不失筆墨精神和時代氣象。他關注他筆下的人物在當代社會中的精神狀態。在他的作品中,往往不增加復雜的空間背景,即使有也是采用虛化的處理方法,借此反襯重點人物形象。他努力想盡量拋棄理性因素,用視覺觸發的瞬間體驗來表達對人物的“第一感”。我們似乎能夠從他的作品中看到視覺在物象上流動的痕跡。他會在某一個局部著意,讓其變得細膩而豐富,他也會在某一局部留白,讓其變得混沌與粗放。這種有意取舍的處理方式,再加上墨色濃淡變化及黑白對比,使畫面呈現出了既有強烈視覺沖擊力,同時又不失細節和趣味的藝術樣式。
面對張永海的水墨人物畫作品,你會有一種來自心靈深處的共鳴和震撼,它仿佛幫你找回了失落已久的純真,其隱喻了的肖像,自然而放松。層層疊加的筆觸和酣暢淋漓的墨韻,顯示了一種強烈的震撼力。他以其獨特的觀物感物方式和開放的藝術觀念,不斷拓展水墨人物畫的表現語境,在當今水墨人物畫領域可謂獨樹一幟。
永海的作品有的畫幅巨大,有的卻小巧靈動,但無一例外的是,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處處彌漫著水墨的沖動,思想的力量,筆線墨韻諸元素在旋轉、分化、收放、包容的狀態中呈現出美的沖擊力??梢哉f,張永海的作品折射出了中國社會形態迅速轉型,知識分子文化精英價值取向發生重大轉折的思想動態,揭示了當代社會中人的精神的各種飄浮不定,昭示了人們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下和觀念不斷更新而又無所適從的困境,同時,他的作品也表達了對傳統文化和歷史人物的尊崇,人物的背后是強大的文化力量。他通過視覺語言的純粹彰顯了自己的個性,并運用這種個性化的語言圖式,把人性中的一種精神深刻地貫徹到了縱橫交錯的筆墨線條中。水墨人物畫是以人物為表現對象的,張永海認為,水墨人物畫創作的核心是“傳神寫心”。既要保持中國畫傳統的筆墨韻味,又要能夠擅長借用西畫的造型原理塑造人物形象。
張永海的畫室叫“長天樓”,我是那里的常客。我不知道“長天”二字是不是取自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他在長天樓畫畫看書,在長天樓聽音樂放歌,在長天樓與友人一起喝茶聊天,這些都滋養了他的筆墨,浸潤了他的心靈。在那一刻,所有諸如傳統與當代、觀念與語言之類的思考皆會自然滲透與內化到他的精神世界里,借助筆碰畫紙的一刻,表現出外在景物在自我心境中的真實關照。
關注社會現實,關注時代變遷,關注人的本質存在,關注生命永恒的價值。張永海希望自己能通過自己的作品“記錄一個民族的命運,承載一段歷史的沉浮,勾勒一個時代前進的步伐”,這也許談何容易,但張永海卻努力而為之。我始終覺得,永海是那種懷有深刻使命感的人。
(文/林公翔,福州工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