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島的海風還在記憶里翻涌時,徐嘉的鏡頭已經對準了新疆的戈壁與雪山。這位出生于黃海之濱的青年女攝影家,因愛人的工作遠赴祖國西北,卻在這片離海最遠的土地上,找到了創作的永恒坐標。幾年來,她用女性特有的細膩視角,將新疆的大美風光與人文風情定格成流動的詩行,更在兵團人的故事里,讀懂了一代人的精神密碼。
從海岸線到戈壁灘:一場雙向奔赴的熱愛
初到新疆時,徐嘉的鏡頭里還帶著海邊姑娘對西部的好奇。那些在青島從未見過的景觀——火焰山的赤巖在烈日下蒸騰的熱浪,喀納斯湖隨季節變幻的寶石藍,塔里木河兩岸胡楊在風沙中舒展的虬枝,都成為她最初的創作素材。但與其他風光攝影師不同,她的作品里總有種“呼吸感”:拍賽里木湖時,她會蹲在湖邊等待候鳥掠過水面的瞬間,讓冰冷的湖水與靈動的生命形成奇妙對話;攝帕米爾高原的星空時,她會特意納入山腳下牧人的氈房燈火,讓浩瀚宇宙多了人間的溫度。
“女性的觀察或許更偏向于‘關系’的捕捉。”徐嘉曾在訪談中說。這種創作理念讓她的紀實攝影獨樹一幟:在喀什老城的巷弄里,她不滿足于拍攝維吾爾族老人的皺紋,更要記錄老人與孫輩分享桑葚時,指尖傳遞的甜膩;在伊犁的草原上,她不只聚焦哈薩克族牧人的馬蹄,更在意馬蹄踏過野花時,牧人眼中閃過的憐惜。這些充滿情感聯結的畫面,讓她的攝影作品超越了單純的風景或人像記錄,成為新疆各民族生活肌理的細膩切片。
兵團屯墾博物館里的快門聲
兵團第四師石河子市的屯墾博物館,是徐嘉新疆攝影之路上的重要轉折點。第一次走進博物館時,泛黃的老照片里,軍墾戰士用坎土曼開墾鹽堿地的身影,與窗外現代化農場的聯合收割機形成時空疊印,讓她按下快門的手指微微顫抖?!澳切┱掌锏娜?,皮膚比戈壁灘還粗糙,眼神卻比天山雪還亮?!彼诤髞淼膭撟髟浿袑懙?。
在博物館里,她發現了一組特殊的影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來自山東、河南等地的女兵,白天和男兵一樣扛鋤頭、修水渠,夜晚就在地窩子里就著煤油燈學文化。她了解了兩萬山東姑娘進新疆的故事,更知道當年受表彰的冰峰五姑娘、塔河五姑娘中都活躍著山東女性堅強的身影?!八齻冇们啻汉秃顾谶@片土地上書寫了不朽的傳奇,是我們山東人骨子里的驕傲,更是我們后輩永遠值得仰望和學習的榜樣!” 徐嘉的話語里滿是崇敬與自豪,眼神中閃爍著被深深觸動的光芒。也就是從那一刻起,一個強烈的念頭在她心中生根發芽 —— 她要用自己手中的鏡頭捕捉現代兵團人身上那份堅韌不拔、無私奉獻的獨特風采。
讓更多人看見生長的力量
如今的徐嘉,每年都要花很多時間奔波在新疆和兵團的各個地方。春天,她去五家渠拍攝桃花盛開時,兵團人在果園里疏花的場景;秋天,她到阿拉爾記錄塔里木河兩岸,兵團職工采摘紅棗的豐收畫面;冬天,她則深入準噶爾盆地,用鏡頭講述兵團人抗雪救災的故事。
在徐嘉家里,有一面墻專門貼著未來的拍攝計劃,上面用紅筆圈出了一個個地名:可克達拉市的薰衣草花田、圖木舒克市的唐王城遺址、北屯市的額爾齊斯河大峽谷……“從海邊到戈壁,我走了幾千公里,但心與這片土地的距離,卻在一次次按下快門時,變得越來越近?!毙旒握f,每當她的鏡頭對準新疆的土地和人民,總能感受到一種蓬勃的生命力——那是雪山融水浸潤大地的溫柔,是兵團人“獻了青春獻終身”的執著,更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的溫暖。而她能做的,就是讓這些力量,通過鏡頭被更多人看見。
攝影作品欣賞:
城市暢想曲 徐嘉攝
一汪碧水,半幅古村 徐嘉攝
樓群的腮紅 徐嘉攝
喀納斯一瞥 徐嘉攝
水天一色 徐嘉攝
碎影重構 徐嘉攝
昭蘇天馬浴河 徐嘉攝
羅布泊大峽谷尋蹤 徐嘉攝
可克達拉之夏 徐嘉攝
瓶隅私語 徐嘉攝
童趣 徐嘉攝
向兵團人致敬 徐嘉攝
愿望種在心里 徐嘉攝
給未來一個回憶 徐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