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忠魂(雕塑) 高4.5米 2020年 吳為山 新四軍紀念館藏
吳為山創作的雕塑《鐵軍忠魂》表現的是新四軍戰士冒著槍林彈雨浴血奮戰的情景。這件雕塑是吳為山歷經35年歲月不斷沉淀與打磨的藝術結晶。
這份對新四軍的藝術情結,早在1985年便已開啟。那年的9月3日,在吳為山的家鄉——江蘇鹽城東臺市東進廣場,一尊大型雕塑《新四軍東進》拔地而起,巍峨矗立在廣場中央。雕塑中,新四軍戰士身姿矯健,策馬持槍,向前沖鋒。人們駐足其下,不僅能從雄渾的氣勢中領略新四軍東進時的浩浩軍威,更能被那份不懼犧牲、一往無前的精神所震撼,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當年鐵軍將士奔赴戰場的壯闊圖景。
那時,吳為山23歲,是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大二的學生。受家鄉委托主持創作這尊雕塑時,他深知這不僅是一次藝術創作,更是對革命先輩的致敬、對歷史記憶的傳承。為了讓雕塑更具生命力,他四處尋訪新四軍老戰士,靜靜聆聽那些藏在歲月里的烽火故事:有人曾親耳聆聽陳毅元帥慷慨激昂的戰前動員,那鏗鏘的話語至今仍在耳畔回響;有人曾目睹粟裕將軍騎馬行軍的威武身影,那挺拔的身姿如青松般烙印在記憶深處。
為了呈現戰馬的雄健,他反復研究馬的骨骼結構、肌肉線條,讓雕塑中的戰馬既有雷霆萬鈞之勢,又不失生命的真實;為了還原新四軍戰士的裝備細節,他仔細琢磨腰帶的系法、駁殼槍的形制,力求每個道具都經得起歷史檢驗。當雕塑矗立在東進廣場時,嘹亮的新四軍軍歌響徹上空,激蕩著吳為山的心。這一刻,藝術與歷史、個人與家鄉,產生了深刻共鳴。
時光流轉至2008年,吳為山與新四軍題材的緣分再度續寫。這一年,他受命為鹽城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館創作系列雕像,不僅塑造了劉少奇、陳毅、張云逸、鄧子恢、賴傳珠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形象,還在紀念館正門廣場創作了雕塑《東進》。這件作品塑造的新四軍戰士身著軍裝、身背鋼槍,身姿如松柏般挺拔。他凝視著前方的戰場,眼中滿是堅定與無畏。他吹響軍號,那號聲仿佛正沖破雕塑的束縛,氣壯山河、響徹云天。
2020年,鹽城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館正式更名為新四軍紀念館。也是在這一年,家鄉人民再次向吳為山發出邀請,希望他能創作一組更具規模、更能展現鐵軍精神的雕塑《鐵軍忠魂》。
吳為山翻閱史料,反復琢磨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后的戰斗歷程。最終,他以七名新四軍指戰員為原型,用藝術手法再現了那段艱苦卓絕的斗爭歲月。從正面觀之,雕塑以三角形為基礎構建形體,賦予作品堅不可摧的力量;從側面望去,人物大幅度前傾的姿態極具動感,仿佛正沖破重重阻礙,向著敵人的陣地奮勇沖鋒,生動烘托出戰爭的激烈。同時,作品巧妙運用了圓雕與浮雕相結合的手法,將人物與山體背景融為一體,既表現了新四軍將士來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也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哺育和支持;同時也象征著他們為了保衛人民的江山英勇奮戰,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種藝術處理,使得整座雕塑不僅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更充滿了深刻的歷史內涵。站在雕塑前,人們仿佛能聽到槍炮的轟鳴,感受到硝煙的彌漫。這尊充滿力量與動感的《鐵軍忠魂》,與正門廣場上吹軍號的《東進》遙相呼應。一個吹響前進的號角,一個展現戰斗的壯烈,二者共同勾勒出一幅人民戰爭的壯闊畫卷——那是無數先烈用鮮血與生命鑄就的鋼鐵長城,是中國人民團結一心、抗擊侵略的磅礴力量。
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必然是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唯有如此,才能擁有穿越時空的力量,在歲月的洗禮中愈發璀璨。吳為山的新四軍題材主題性創作,從1985年的《新四軍東進》,到2008年的《東進》,再到2020年的《鐵軍忠魂》,三尊雕塑,跨越35載時光,如同一條串聯起歷史與精神的紐帶,將新四軍的烽火征程、鐵軍精神的核心內涵,以藝術的形式永久留存。
在這些雕塑面前,歷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可感、可觸的鮮活記憶;鐵軍精神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血脈、激勵前行的精神動力。它們靜靜矗立在那里,訴說著過去,啟迪著未來,讓每一個前來瞻仰的人,在藝術的熏陶中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將偉大的鐵軍精神代代相傳,在新時代征程中續寫新的華章。
(作者為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