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 展廳中的羅丹雕塑《行走的人》
作為與古希臘雕塑家菲狄亞斯、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比肩的“西方雕塑藝術的三大高峰”之一,羅丹以顛覆性的“真實與自然”沖破古典桎梏,為現代雕塑開辟全新疆域。其創作于1900年的成名作《行走的人》近日亮相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實現了這尊青銅杰作的中國首秀。
羅丹創作的這尊《行走的人》無頭無臂,以堅定而純粹的步伐震撼了藝術史——軀體矗立于兩米高柱上,步履堅定如拓荒者劈開時空,殘缺處涌動著超越形骸的生命意志。在創作中,羅丹摒棄傳統敘事,將“行走”提煉為純粹的動作,以動態的時間性取代靜態的瞬間,在斷裂中凝聚永恒,使觀者從肌肉的震顫、重心的推移中“看見”無形的精神宣言。
這具人像是《圣若翰洗者銅像》的腿部習作和一具胸像的集合。胸像可能也是為《圣若翰洗者銅像》所設計。約1899年,羅丹將它們組合在一起,腿部光滑的隆起和軀干的裂隙形成對比。
1900年之后,羅丹開始重新審視古典風格。可以肯定,大部分希臘羅馬雕塑的殘缺狀態影響了羅丹的看法,由此,他創作了肢體殘缺的雕像《行走的人》。羅丹意識到殘缺似乎不影響作品的美觀和表現力:“這是一只手……齊腕斷裂,它沒有手指,只有手掌,然而它是這樣真實。”他贊嘆道:“我欣賞它,看著它活生生的存在,并不需要手指。盡管它是殘缺的,但它是真實的,這就足夠了。”
《行走的人》通常被視為純粹創作的標志。它擺脫了主題的束縛,甚至展現出運動中的畫面。青銅軀干上,每一道肌理都在訴說超越形骸的宣言——那無懼殘缺的堅定步伐,恰是人類世代前行的精神原點。正如羅丹所言:“我塑造外表,更塑造內心——那才是完整的自然。”這一突破性的語言更是直接啟發了阿爾貝托·賈科梅蒂等后世巨匠,該作也被認為是阿爾貝托·賈科梅蒂《行走的人》的靈感來源。
羅丹雕塑是法國的藝術瑰寶,上承新古典主義,下啟現代主義。羅丹的諸多雕塑杰作,出現在幾代中國人的教科書上。2024年9月,上海世博會法國館化身一座新的文化藝術地標——上海羅丹藝術中心,并以“羅丹:現代雕塑的啟承”作為開館大展,106件珍貴原件讓觀眾領略古典主義作品優雅的線條、理性的手法與神學的題材,感悟羅丹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其中,《思想者》《青銅時代》《夏娃》《巴爾扎克》《加萊義民:穿衣服的皮埃爾·德·維桑》等6件來自法國羅丹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在展陳之列。
此次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與毗鄰的上海羅丹藝術中心聯合推出“羅丹藝術季”,除了讓《行走的人》等重磅國際藝術珍品走進中國觀眾的視野,還策劃了一系列精彩的羅丹主題公教活動,展開一場雕塑藝術與繪畫、音樂乃至文學的跨界對話。系列活動以多元維度帶領觀眾真切感受到羅丹藝術珍品中所蘊含的“真、善、勇”。
比如,藝術季邀請知名雕塑家、陶瓷藝術家開啟“羅丹在上海”大師講座,解碼羅丹“以殘缺鑄永恒”的美學革命及其對當代創作的啟示;“羅丹有約”藝術脫口秀以幽默敘事重構19世紀雕塑史,帶領觀眾透視羅丹《思想者》等杰作背后的人文高度。定制化的沉浸式藝術課堂——“羅丹的世界”美術館現場課,專為3至14歲少年兒童開設分齡課程。其中,為低齡段兒童開設的課程通過觸覺感知雕塑質感,以彩紙拼貼激發創造力;青少年課程則深入臨摹實踐,用泥土石膏體驗羅丹的創作思想。兩場“藝術家帶看展”深度導覽,則分別剖析羅丹所處的社會思潮與藝術流派,以及探討其弟子布德爾、賈科梅蒂及摯友莫奈、雷諾阿的藝術宇宙,在代際對話中揭示現代雕塑的輻射性影響。
實際上,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一直致力于雕塑藝術的研究與展覽,今夏推出的展覽“天行意動·第三屆中國國際動態雕塑展”與“吾心安處——夏陽的藝途與歸棲”引發觀展熱潮,多維呈現了雕塑藝術的當代生命力。而此次與上海羅丹藝術中心共同打造的“羅丹藝術季”更是在世博核心區打造了一個立體的藝術體驗場域。
當跨越3個世紀的藝術真跡近在咫尺,羅丹的指紋與刻痕依然清晰可見,人們在《行走的人》邁向永恒的足音里,在《思想者》的斑駁裂痕間,與大師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