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眾文藝是面向更廣泛受眾的文藝形式和作品類別,主要包括網絡文學、網劇、短視頻、數字音樂等形式的作品,它具備傳統大眾文藝的親和力,同時結合了現代科技與傳播方式,具有更強的互動性與數字化特征。
新大眾文藝發展現狀
新大眾文藝與傳統文藝的主要區別體現在創作方式、傳播渠道、受眾參與度和價值觀念等方面。
創作方式方面,新大眾文藝通常采用數字化工具和平臺進行創作,強調技術的應用和創新以及跨媒介的融合。傳統文藝更多依賴于傳統的藝術手法和技藝,如繪畫、雕塑、傳統音樂等。傳播渠道方面,新大眾文藝主要通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平臺傳播,覆蓋面廣、速度快,易于分享和互動。傳統文藝依賴于實體場所,如劇院、畫廊、音樂廳等進行傳播。受眾參與度方面,新大眾文藝鼓勵受眾參與創作和評論,用戶生成內容(UGC)成為重要組成部分,受眾與創作者之間的界限模糊。傳統文藝的受眾通常作為旁觀者欣賞藝術作品,參與度較低。價值觀念方面,新大眾文藝傾向于反映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如個人表達、自由選擇、多元文化等,與當代社會的變化緊密相關。傳統文藝更多體現傳統文化的價值觀。
隨著新大眾文藝的興起,作品數量激增的同時,同質化和低劣化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這些對傳統文藝可能造成傷害和破壞。同時,現有文藝理論不足以全面客觀評析新生現象,并解決相關的衍生問題,新大眾文藝理論話語和理論體系亟待推陳出新。此外,隨著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娛樂性成為新大眾文藝的重要屬性,這也對文藝創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國新大眾文藝的海外傳播
我國新大眾文藝的海外傳播近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主要得益于中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傳播能力的增強。
我國海外傳播效果較好的新大眾文藝作品,一是電影和電視劇,如《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等。二是網絡文學,中國網絡文學在全球范圍內擁有龐大的讀者群,許多中國網絡小說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海外擁有大量粉絲,甚至催生了海外的網絡文學創作熱潮,如《慶余年》《全職高手》等。三是游戲,中國的游戲產業在全球市場占據重要地位,許多中國游戲受到海外玩家的喜愛,如《原神》《黑神話:悟空》等,中國一些游戲公司也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海外推廣,鼓勵我國文化企業“走出去”,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同時,積極推動文化交流,舉辦“歡樂春節”等活動,通過藝術表演、展覽、講座等,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新大眾文藝。中國與其他國家在影視、音樂、文學等領域的合作也日益增多,許多中外合拍的電影和電視劇在國際上取得成功,促進了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
流量收益模式對新大眾文藝的影響
新大眾文藝受眾呈現如下特點:一是數字化消費習慣。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受眾越來越習慣于通過網絡平臺獲取文娛內容,網絡首播和獨播符合受眾的這種數字化消費習慣。二是靈活性和便捷性。網絡播放平臺提供了隨時隨地觀看的便利,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靈活選擇觀看時間和地點,這種靈活性是傳統電視播放難以比擬的。三是互動性和參與感。網絡平臺允許觀眾在觀看內容時發表評論、參與討論,觀眾的意見甚至還能影響節目內容的走向,這種互動性和參與感增強了受眾的觀看體驗。四是追求新鮮和獨家內容。網絡獨播內容往往具有獨家性,能夠吸引追求新鮮體驗和獨家資源的受眾。五是多屏觀看習慣。現在人們越來越習慣于在多個設備之間切換觀看,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和智能電視等,網絡首播和獨播能夠滿足受眾多屏觀看的需求。六是付費意愿。隨著版權意識的提高和付費習慣的養成,受眾愿意為高質量的獨家內容支付費用,這為網絡首播和獨播模式提供了商業可行性。
流量經濟在新大眾文藝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是推動文化產品創作和傳播的重要動力,也是影響文化市場和消費者偏好的重要因素。
流量經濟帶來的收益為新大眾文藝的創作和生產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包括電影、電視劇、網絡文學等作品的制作。同時,資本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新大眾文藝市場的導向,促使文藝作品更加注重市場需求和商業潛力,從而會影響文藝作品的題材選擇、內容創作和營銷策略。
流量經濟對網絡文學、影視劇等作品的創作也帶來較大影響。一是內容定制化。為了吸引和保持流量,創作者可能會更多根據用戶偏好和行為數據來定制內容,以滿足市場需求。二是作品快餐化。流量經濟可能導致文藝作品追求短期的高點擊率和快速消費,從而產生更多“快餐式”的文化產品,但要注意這些產品可能缺乏深度和持久價值。三是營銷與推廣的作用變得更加重要,因為流量經濟強調作品的可見性和曝光度。四是流量經濟鼓勵用戶參與和互動,如評論、分享和二次創作,這可能會影響作品的發展方向和創作者的創作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