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旻 《最美女教師——張麗莉》雕塑 165cm×155cm×115cm 中國美術館藏
記得12歲那年,11月的天兒已特別冷,第一次離開家到一所鄉村學校參加縣文化館舉辦的美術班。短短一個多月,要學習素描和色彩寫生,還要到田間地頭畫速寫,再步行20公里到山村深入生活去創作。45天的學習經歷就像一生從事藝術的全過程。從那時起,我知道了寒風過后天空是粉綠色的;知道了麥田不是綠油油的,而是藍紫綠的;知道了石分三面,樹分八方;也知道了空間、虛實、疏密對比,審美的啟蒙教育從此開始。
后來我上了大學,有一次杜大愷老師給我們上線描寫生課。之前的線描課,老師教的是傳統線描,模特都穿著繁復的少數民族服飾,衣紋密集、線條復雜。而杜老師請來的模特卻是一位年輕姑娘——上身穿一件緊身毛衣,搭配牛仔褲,腳踩黑色高跟鞋。全身衣著簡潔,幾乎沒有多余的線條,要想畫好,其實非常難。我當時自認線描功底還不錯,完成作業后,心里還挺滿意。沒想到杜老師看后卻批評道:“你根本沒有發現這姑娘美的特征,更不知道這幅畫的‘點睛’在哪里?!蔽乙粫r很茫然——造型、比例、藝術處理,似乎都沒有大問題,怎么會這樣?杜老師接著說:“你看,你漏掉了她毛衣上的那枚胸針。那是她最動人的細節,也是整幅畫最該突出的地方?!边@番話,我至今記憶猶新,它讓我明白:美,是需要發現的。
后來,我也成為美術院校的一名教師,再之后又進入河南省美術館工作。幾乎每一天,我的工作都與“美育”相關。
美育,落到實處,其實就是審美力的培養。而審美力的提升,需要多方面的積淀。藝術素養的教育無疑是最直接的途徑——不論是通過美術、音樂、舞蹈的實踐,還是通過對文學、藝術作品的欣賞,人都能逐漸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美育是潛移默化的,它點滴滲透,長久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潤物無聲。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始終伴隨著一條綿延不絕的“美的歷程”。從彩陶的樸素之美,到青銅器“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莊重有序;從秦磚漢瓦的飄逸靈動,到漢畫像石的雄渾大氣;唐之雍容華貴,宋之寧靜典雅;還有唐詩、宋詞、元曲的文辭之美、韻律之美,無數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承載的匠心之美;明式家具與磚木雕刻中的精工之美,以及遍布大江南北的園林與建筑中的空間之美……對美的追求與探索,始終貫穿于我們民族發展的長河之中。
美就在我們身邊,學習與發現尤為重要。
長期以來,美育的薄弱與缺失,一直是我們社會發展的一個顯著短板。我們往往習慣于以概念化的方式去教導孩子,也常常用泛泛的形式開展美的教育——這種浮于表面的方式,反而在社會中催生了許多關于“美”的誤解與片面認知。比如,我們總愛用固定的文學語言去傳遞審美觀念,卻忽略了引導孩子走進自然、從真實生活中去觀察和體驗。老師教孩子畫畫時,常常會說“紅紅的太陽、蔚藍的大海、黃色的土地……”,但只要我們真正帶著眼睛走進現實世界就會發現,這些顏色描述并不總是準確。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們去觀察自然,從自然中感受色彩的千變萬化,發現自然中美的差異性和多樣化,這樣才能真正開啟審美力的提升。
很多時候,我們還沒有學會如何真正去“聽”音樂,也沒有學會怎樣去“讀”畫。在博物館里轉了兩個小時,走出來之后,卻說不清究竟是哪一件文物打動了自己——感受不到造型的韻律、線條的流動、圖案的精致,也體會不到質感的深沉、量感的厚重、節奏的起伏。美的感受,微弱而模糊;審美的本質,就這樣在日常中悄然流走。
為什么美術館總是把長凳放在展廳中央?那是為了讓人們停下腳步,坐下來,靜靜地、細細地品讀一幅畫。當你真正“讀”完一幅作品,就像背熟了一首詩——它的美,會留在心里,被你帶回家。
美育在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社會審美能力的提升,不僅關乎文明的進步,更與高質量發展的未來息息相關。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深知:這是一段重要的征程,任重而道遠。
?。ㄗ髡呦岛幽鲜√沾伤囆g協會主席、河南省美術館原館長,原文首發于2025年9月10日《河南日報》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