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琨 《春光謠》 木版單色 21cm×26.5cm 1983年 河南省美術館藏
作為一名高中美術教師,我深知美育絕非簡單的技能傳授,而是一場關乎心靈、情感與價值觀的“浸潤”過程。它如春雨般細膩無聲,又如陽光般溫暖持久,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學生的審美眼光、人文素養(yǎng)和生命態(tài)度。在這片美育的園地里,我不斷探索著如何讓美的種子在青年心田中生根發(fā)芽。
課堂是美育浸潤的主陣地。我堅信,真正的美育始于對學生主體的尊重與喚醒。在講解《清明上河圖》時,不僅要剖析其筆法技藝,更要穿越時空感受北宋市井的生活氣息,討論藝術如何成為時代的鏡子。在鑒賞壁畫時,我們探討其程式化造型背后的宗教信仰與永恒追求。這種以人為本的教學,讓藝術知識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可感可思的文化血脈。當學生為敦煌壁畫中褪色的飛天惋惜時,文物保護的意識已悄然生根;當他們在街頭攝影作業(yè)中發(fā)現平凡生活的詩意時,審美的眼睛已然睜開。
美育需要走出教室,走向生活,并與生活緊密融合。在學校,我喜歡帶領學生觀察校園里四季的樹木,感受色彩與形態(tài)的生命律動;我們一起分析公共建筑的美學表達,討論城市空間如何影響人的情感。在校園藝術節(jié)中,學生自主設計服裝,將課堂所學轉化為創(chuàng)造性實踐——那些充滿奇思的環(huán)保材料結合豐富的色彩形態(tài),在舞臺上構成了一曲青春的贊歌、校園墻壁上反映校園生活的涂鴉和漫畫,還有對經典畫作的現代重構,無不彰顯著美育浸潤的成果:美不是遙不可及的圣物,而是可參與、可創(chuàng)造的生活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我尤為注重情感的共鳴與思維的啟迪。當學生糾結于“畫得不像”時,我會分享梵高的故事:他那顫動的筆觸不是技術的欠缺,而是內心熾熱情感的奔流。我們也會討論:為何蒙克的《吶喊》能穿越百年依然震撼人心?藝術的力量不僅在于再現世界,更在于表達獨一無二的自我。通過這些對話,學生逐漸明白:藝術創(chuàng)作是自我與世界的對話,是思想與情感的表達。他們的作品也許會因此變得更加真摯大膽,用自己的青春活力去畫布上思考與探索。
美育浸潤更是一場關于生命教育的深耕。在藝術綜合能力創(chuàng)作課程中,學生學會專注與堅持,體驗挫折與突破;在合作壁畫創(chuàng)作中,他們學習溝通與包容,理解多元與差異。當一位內向的學生通過版畫創(chuàng)作找到表達自我的方式,當一群學生在共同完成壁畫后收獲深厚的友誼,我看到了美育如何完整著人的心靈,如何塑造著善于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分享美的人。
美育浸潤,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旅程。它要求我們以更多元的視角、更開放的心態(tài)、更創(chuàng)新的方法,將美的元素融入教育的每一個細節(jié)。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我愿繼續(xù)做這場浸潤的引導者,陪伴學生在藝術與心靈之間搭建橋梁,讓他們在美的滋養(yǎng)中,成長為情感豐富、精神豐盈、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未來公民。當美育真正浸潤校園、浸潤心靈,教育便實現了最本質的使命:對人的全面成全。
(作者系鄭州市第一〇六高級中學首席美術教師,原文首發(fā)于2025年9月10日《河南日報》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