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胡光凡2011-10-31 11:10:51 來源:湖南日報
今年以來,以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為契機,紅色藝術的熱潮在神州大地不斷高漲。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湖南,文壇藝苑更是繁花似錦一片紅,不僅為黨的90華誕營造了喜慶、和諧、熱烈、昂揚的良好氛圍,而且優化了全社會的文化生態和娛樂生態環境,為科學發展、富民強省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撐。
國人歷來很看重紅色,視“朱”(大紅)為正色。劉熙《釋名》說:“赤,赫也,太陽之色也。”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面,色彩的象征意義遠遠超過其審美意義。人們由紅色聯想到火、光明、鮮血以及熱烈、溫暖、革命、壯烈等抽象意義,給人以力量與振奮。
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戰爭年代,那些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藝術,都被稱為紅色文化和紅色藝術。誕生于建國之初的一批“紅色經典”,重現了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這些,都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在經歷了文革后一個時期的沉寂之后,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紅色藝術作為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和主旋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重新受到人民群眾的青睞和文藝家的高度重視,并在創新中獲得很大發展,呈現出小說與影視同熱、改編與原創共榮的興旺局面。尤以根據“紅色經典”改編的作品,幾乎搶占了影視銀屏的半壁江山。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和建黨90周年,新創作的紅色藝術作品更如雨后春筍,令人目不暇接。
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相比,時下的紅色藝術,無論是題材內容、主題,表現形式、手法和藝術風格,或者是制作技術和傳播手段等,都更加百花齊放,多姿多彩,許多優秀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藝術品位攀升到了新的高度,標志著紅色藝術已進入一個審美的新階段。日前評選出的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作品中,紅色題材的作品占了將近一半。許多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反映:現在的紅色劇越來越好看了,身邊看紅劇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有人說得好:欣賞紅色藝術經典的過程,是觀眾聆聽“偉大心靈的回聲”的過程。紅色藝術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它的再度興起和繁榮,其意義遠不止于“懷舊”而已,實際上象征著中國社會對于偉大、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追求的回歸,以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重構。
實踐證明,繁榮發展紅色藝術,既需要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導,更需要有一支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開拓創新精神的高素質的創作隊伍;不僅要有老一輩文藝家的關懷和傳、幫、帶,尤其要吸引更多優秀的中青年藝術家和媒體人參與創作與傳播。
湖南具有極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為了將這種優勢最大程度地轉化為文藝創作和文化發展的優勢,許多文藝家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豐碩成果,并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評論家雷達說過:“創新的核心,是要找到我們時代的審美元素和風格精神,找到與時代審美前沿相契合的新的形式和新的語匯。它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精神上的創新。”這話很在理!我省就有這方面的成功范例:包括《恰同學少年》和《湘江北去》等在內的“紅色劇”的成功就離不開創新。對這些經驗,只要我們認真加以總結,就可以成為提升紅色藝術的審美品位的重要推動力。
綜觀近年來改編和原創的一些紅色藝術作品,其成就是眾所公認的,但離時代和人民不斷提高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總體而言,一般性的作品多,真正達到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完美結合,堪稱當代“經典”的傳世之作還不是很多。
人們期待著紅色藝術思想藝術質量的整體性超越,期待著更多的精品力作問世!因此,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到繁榮發展紅色藝術對“提高民族素質,塑造高尚人格”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提高質量上狠下功夫,再接再厲,常抓不懈。這也就是說,紅色藝術的創作、傳播和欣賞,不能僅僅是為了“獻禮”,不能成為短期行為和“應景”之舉,否則大慶一過,“紅”潮也就煙消云散。
在建設文化強省,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進程中,我們要更加注意處理好“弘揚主旋律”和“提倡多樣化”的關系,在審美形態多元化的文化語境中,始終把紅色藝術放在突出地位。充分調動廣大文藝家和媒體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精神,加強戰略謀劃、總體策劃、品牌培育和市場開發,促使紅色藝術向著健康、堅實、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這樣,我們的紅色藝術就能永葆青春活力。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