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辦展覽,并不是件輕松的事。而對于黃永玉來說,這主要出于“喜歡”。從昨日起至19日,“我的文學行當——黃永玉作品展”將在廣州圖書館舉行,這也是“我的文學行當”全國巡展的第二站。黃永玉親臨現場,舉行讀者見面會。
在前日的見面會上,黃永玉不僅用粵語做開場白,還機敏地回答著記者的提問,展現了旺盛的精力。昨日的開幕式上,他更是對著作品講起廣州“貪泉”的故事。展覽總策劃李輝說,之所以命名為“文學行當”,是因為黃永玉先生“他是畫家,同時也是創作豐富的詩人、作家,只是他的美術影響蓋過了文學。黃永玉一生的創作,是‘文學與藝術的結合’”。
黃永玉
中國畫院院士,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常德,土家族人。筆名黃杏檳、黃牛、牛夫子。受過小學和不完整初級中學教育。因家境貧苦,12歲就外出謀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區小瓷作坊做童工,后來輾轉到上海、臺灣和香港。
14歲開始發表作品,以后一段時間主攻版畫,其獨具風格的版畫作品飲譽國內外。16歲開始以繪聲繪色畫畫及木刻謀生。曾任瓷坊小工、小學教員、中學教員、家眾教育館員、劇團見習美術隊員、報社編輯、電影編劇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副主席。
建議用“貪泉”來歌頌先賢
“這是我73歲時畫的。”在昨日的開幕式上,黃永玉和眾位嘉賓來到一幅三尺見方的《貪泉圖》邊,畫作中的人物正在舉杯獨飲。他解釋說,《晉書》上說,廣州城外有一處貪泉,相傳喝了里面的水清官也會變貪官。而東晉新上任的廣州刺史吳隱之,走馬上任路過貪泉時,卻飲了泉水,并表明自己不信邪、不貪污的決心。
“現在這個泉還有沒有?”黃永玉建議用“貪泉”來歌頌先賢,教育后人。
記者了解到,此次展覽共展出黃永玉文學手稿、版畫、繪畫等不同樣式的作品400多件,大多來自黃老及其家人的收藏。
李輝介紹說,展覽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太陽下的風景”,以時間為脈絡,反映黃永玉1946年開始創作以來走過的文學道路概貌。第二部分名為“比我老的老頭”,以文學家群體為主,介紹黃永玉與巴金、黃裳、汪曾祺等的文化交往。第三部分是“文與圖——樣式獨創”,“文與圖”是黃永玉最具個性的文學表達。展覽中有許多黃永玉為他人的文學作品畫的插圖。
作為一名藝術家,黃永玉的美術起步與詩人、作家密不可分,其早期的不少木刻作品,均是為詩、小說而創作的配圖。
展出50年前廣州城貌版畫、《木棉圖》
“我宜家聾咗,聽唔到。”來到廣州辦展覽見媒體,黃永玉選擇了用粵語做開場白。他告訴大家,自己年輕時就來過廣州,那時才十幾歲。李輝補充說,1949年前后,黃永玉在香港搞創作,曾作為香港代表參加過1950年在廣州召開的全國文代會。李輝告訴大家,黃老是廣東的女婿,很多老朋友如廖冰兄、黃新波等都是要好的朋友。
黃永玉說,當年自己的第一幅版畫,就是臨摹黃新波的木刻作品。后來自己想參加木刻學習班,需要交3角的學費、兩元多的材料費。自己身上沒有錢,就給對方寫了封4000多字的長信,“把我的身世,包括奶奶、老奶奶都寫進去了”,請求讓自己緩交費用,最后對方破例讓黃永玉參加了學習班。
最近,黃永玉還在廣州石磨坊雕塑工作室進行了一段時間創作。
此次展覽增添了廣州特色,將展出黃永玉上世紀60年代初創作的描繪廣州城貌的版畫、代表廣州特征的《木棉圖》,以及給廣州石磨坊的手稿和雕塑等。
用幾句話總結一輩子?起碼要讓自己想三天才行
“您最喜歡自己筆下的哪個老頭?”記者問。
“老母雞生蛋,只管生,還會在意哪個蛋好嗎?”黃永玉用反問回答。
前日的媒體見面會上,雖然耳朵聽不太清,但黃永玉還是一張張仔細看著紙條上的問題作答,其耄耋之年表現出的機敏更是讓與會者贊嘆不已。
文壇老友是繞不過的話題。黃永玉說,一次自己去成都出差,流沙河來看他,于是兩人一起吃飯。對方年紀大了,只能喝粥,連青菜都不太吃。“他身體那么差,還能活這么久,真是怪了。”黃永玉開玩笑說。
“現在不少年輕人覺得搞藝術發展空間有限,您怎么看?”對于這個問題黃永玉表示“不懂”。他表示自己做藝術從沒考慮過發展空間的問題,只要喜歡就做了。比如木刻,有時自己都沒想到會做那么多,那些都是一刀一刀雕刻出來的。同時他也坦承自己雖喜愛文學,但文學收入低,很難養家。“靠文學怕活不到現在。”
有記者提出,想讓九十歲高齡的黃永玉總結一下自己的人生,還點名要用形容詞。“用幾句話總結一輩子?那可不行。”黃永玉說,起碼要讓自己想三天才行。同時他又補充說,人生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他這個人,對別人有同情心,也不愛妒忌,看到別人的好會為之高興。
黃永玉表示,自己希望能多活五年,這樣就可以把回憶錄寫完了。
精彩語錄
問:您最喜歡自己筆下的哪個老頭?
答:老母雞生蛋,只管生,還會在意哪個蛋好嗎?
問:很多國內藝術家的作品在國外拍出了高價,您怎么看?
答:我的作品不參加拍賣,但我想高價肯定有它的道理,出錢的人又不是傻瓜。
問:您愛吸煙,有什么心得?
答:我為什么要告訴你這個?那是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