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沙11月30日專電(記者 李丹)斜戴一頂深藍色貝雷帽,叼一支咖啡色煙斗——“一代鬼才”黃永玉永遠的標志。這個搞了一輩子繪畫的“藝術老頑童”,30日在“我的文學行當——黃永玉作品展”長沙媒體見面會上表示,一輩子畫畫是遺憾的過程。
“我每一張畫都是很遺憾地完成的,這張畫已經發現有問題了,那么下張畫要注意。可是等到畫下一張又是遺憾,所以一輩子畫畫是遺憾的過程。”黃永玉說:“對于文學,我也比較認真,一個字一個字地檢查,不行的話回頭再寫,一直到寫好為止。有時候為了一小段改了好幾頁。不是因為自我欣賞,是因為膽小,要認真地對待文學。”
黃永玉曾經不止一次的表示,文學在他的生活里面是排在第一的,第二是雕塑,第三是木刻,第四才是繪畫。據主辦方介紹,此次“我的文學行當——黃永玉作品展”正是要全面地展示黃永玉的文學生涯和文學成就。這些作品詼諧有趣、富有深意,呈現出黃永玉的真切個性和對生活的真實感悟。
今年9月,自稱已“長滿一身青苔”的黃永玉出版了長篇自傳體小說的第一部《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朱雀城》。按照黃永玉的計劃,整個《無愁河的浪蕩漢子》將分三部:第一部的內容年代設定在1926年到1937年之間;第二部內容時間設定在“抗戰八年”間;第三部的內容則是新中國成立后的事情。已經耄耋之年的黃永玉笑稱:會爭取活到把自傳寫完。
“我最喜歡蕭乾先生看到我的文章,他看了一定很高興,”黃永玉說,“但是我很害怕沈從文先生,他看到我的文章一定要改很多,改的甚至比我寫的還多。文革的時候我幫他燒書燒稿子,里面有很多稿子是丁玲寫的,他在上面寫的比丁玲的還多。”
這次展覽的策劃人、作家李輝說,“黃永玉依然充滿活力,是個年輕的老頭。他是畫家,同時也是創作豐富的詩人、作家。黃永玉一生的創作中,藝術淵源和文學淵源是同時出現的。這次展覽中,黃永玉最早的文學作品是1947年的一首詩《風車,和我的瞌睡》》。”
此次展覽由“太陽下的風景”、“比我老的老頭”、“罐齋二重唱”和“黃永玉和我們”四部分組成,共展出黃永玉的大量文學創作手稿、為賀宜、馮雪峰、葉圣陶文學作品創作的插圖、自創文學體裁的“文與畫”作品和與文學有關的繪畫、書法、設計等不同樣式的作品400多件,所有作品都是圍繞著文學展開。
媒體見面會上,黃永玉身穿深色西裝,精神矍鑠。聽力不佳的他,讀著一張張遞來的提問紙,回答問題風趣幽默。有人問黃永玉為什么一直保持著這么充沛的創作欲望,他笑著答道:“我說不出什么道理,人要活著總要對得起這三頓飯,我只會畫畫和寫點東西。”
“《無愁河的浪蕩漢子》完成了第一卷,現在正在寫第二卷。到了90歲才從2歲寫到13歲,還差了那么漫長的時間,這恐怕是悲劇了。能寫到什么時候我也不知道,不過我現在天天在寫,假定在最短五年時間把它寫完,那么我真希望哪一天去玩一玩。”黃永玉說。
據了解,“我的文學行當——黃永玉作品展”從10月18日期在上海、廣州、長沙、北京四個城市巡回展出。長沙展由湖南美術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巴金故居主辦,美侖美術館承辦,為期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