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芙蓉區東湖街道居民黃太天發現了一塊清朝光緒年間的神道碑,碑文向人們提到了湘軍一員悍將:清代蘇松鎮總兵王衍慶。這塊石碑,不僅填補了長沙湘軍高級武將墓碑的空白,又仿佛讓人們回到了那段刀光劍影、硝煙彌漫的歲月。
居民尋找一個月發現石碑
黃太天是一位對民間文化頗有興趣的市民。多年前,他曾聽鄰居說起湖南農業大學校園內有一塊清朝將領的神道碑,但因歷史原因被人為破壞,現只有碑座仰天嘆息,碑身已無處可尋。
一個月前,他萌發了找這塊神道碑的想法。他頻頻走訪鄰舍,希望能發現一些有價值的線索。在老住戶的幫助下,黃太天從一溝一地找起,終于在杉木村九組一個不起眼的小路邊,發現了這塊破損的神道碑。
東湖街道濱湖社區書記李明介紹,此碑最早立在湖南農業大學校園內,后因石碑被抬到河道上用于堵水治水后遺棄不明去向。
填補長沙湘軍高級武將墓碑空白
昨日,記者在現場看到,神道碑高約3米、寬0.8米,碑上的字跡大多已模糊,但仍有20個文字清晰可辨,上書“誥封——誥授建威將軍江南蘇松總鎮王夢虎公神道”。
經長沙文史專家陳先樞和對湘軍頗有研究的清史專家譚伯牛史料考證,碑文中所指王夢虎公即光緒二十年(1894年)總兵王衍慶,字夢虎,因立有軍功,后受朝廷嘉獎,立此碑。
“長沙有曾國藩湘軍統帥的墓,但沒有發現高級武官的墓葬。”陳先樞高興地向大家介紹,“王衍慶墓碑的發現,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同時證明了長沙是湘軍的發源地。” “碑上刻有龍形,如果沒有皇上的誥命,是不允許刻的。由此也可見王衍慶的重要地位。”陳先樞說。
在碑的旁邊,記者還看到了罕見外形像龜、實為傳說中龍的兒子之一——“赑屃”墓碑碑座。赑屃也稱龜趺,是中國古代傳說中龍的九個兒子之一,樣子像烏龜,善于背負重物,因此人們常用它來馱碑。
據介紹,用赑屃作為碑座必須是有一定規模的墓葬,例如墓主有皇帝的封號等榮譽。“赑屃”墓碑碑座也佐證了王衍慶曾經的榮耀。
墓碑碑座將合身安放瀏陽河畔
“王衍慶,湘陰人,是湘軍的一員名將。”譚伯牛說,湘軍中的霆軍最具戰斗力,而王衍慶可稱霆軍的第一猛將,王衍慶自普通一兵做到提督,用了十二年,十分迅速。提督為從一品,是武職最高階。后來,王衍慶還做了蘇松鎮總兵。
《清國史》中《王衍慶列傳》記載,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全力回救安慶。當時,圍城之師由曾國荃統帥,游擊護衛之師則以霆軍為主力。陳玉成命劉玱琳在城北集賢關外赤岡嶺設壘踞守,力抗湘軍。四月,王衍慶偕霆營諸將“日夜環攻”二十日,終克之。同治七年(1868年),曾國藩進京,慈禧太后問他,此行是否從江南帶了將帥,曾國藩就推薦了王衍慶。
據東湖街道黨工委書記尹衛東介紹,將把墓碑與碑座合身安放在瀏陽河風光帶,成為一處充滿文化味道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