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時裝學院將舉辦一次秋季展覽。這是該博物館七年來首次舉辦的秋季展覽,該展覽將充滿憂郁色調,因為它聚焦維多利亞時代以及愛德華時代的喪禮服飾。“面對死亡:喪禮服飾百年展”(Death Becomes Her: A Century of Mourning Attire)將展示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黑色喪禮服飾以及它們對高端時尚的影響,其中大部分藏品都來自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收藏。
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極其重視喪禮服飾,就其喪禮服飾的精美款式而言,其他任何時代都無法與之媲美。對婦女而言,如果丈夫去世,那么她要穿戴2年的黑色喪禮服飾;如果自己的一個孩子去世,則需要穿戴1年;如果一位兄弟、姐妹或祖父母(以及外祖父母)去世,則要穿戴幾個月;如果是大家族(與叔、嬸和堂兄弟姐妹等近親共居的家庭)中某一成員去世,則需要穿戴幾周的喪禮服飾;甚至如果某一位堂兄弟姊妹(或表兄弟姊妹)去世,也需要穿戴一段時間的喪禮服飾。當時的人口死亡率極高,這就意味著那個時代的女性,很有可能在她們的成人生活中,大部分時間都穿著黑色服飾,難得有機會穿戴色彩艷麗的服裝。兒童和男人也需要穿戴喪禮服飾,但是他們穿戴的時間,要比婦女所穿戴的時間短很多,而且也沒有太多強制性的限制。
在新聞發布會上,時裝學院的負責人哈羅德•科達談到這次展覽所傳遞的深層文化信息:“頭戴黑紗的寡婦,能夠引起他人的同情;同時,喪期結束之后,其他男士可以向她求婚。但是在當時所處的時代,一個具有性體驗的婦女,如果沒有婚姻的約束,則通常被視為是對社會秩序的一種潛在威脅。”
當時的女性,穿戴這種非常特殊的喪禮服飾也是受時代所迫。其中一大原因在于維多利亞女王,當艾爾伯特去世以后,女王走出公眾的視野,并穿戴喪禮服飾長達40年。這一風潮,不僅僅局限于黑色服飾,還催生了一個龐大的產業,即(舊時為表示哀悼而披戴的)黑色縐布和絲織品的生產制作。喪禮服飾上可以鑲嵌黑碧璽,這是唯一帶點光亮的東西。黑紗把面部籠罩起來。這些都使得維多利亞時代的人產生這樣一種觀念:“安詳的離去”就是一個美麗的死亡,而且逝者的墓地都遠離親人,一般安置于鄉下的公墓中,因此親人們身著黑色喪禮服飾,一般在周日去看望逝者。喪禮服飾也使得那些能夠獨立的女性,生活在她們自己的世界中,免于外界的紛擾。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時裝學院的死亡主題展覽將在其新開放的安娜•溫圖爾時裝中心展廳內展出,這讓很多觀眾拭目以待。但有一點遺憾的是,該展覽展出的大約30套喪禮服飾套裝,主要都是高端時尚和上層社會人士的服飾,從而忽視了那個時代另一個重要的側面:在其丈夫去世之后,即使是最貧窮的婦女也會傾其所有積蓄制作合適的喪禮服飾為丈夫守喪。有些婦女甚至會把自己的服裝染成黑色,等喪期結束以后再重新染色。
“面對死亡:喪禮服飾百年展”是自2003年以來時裝學院首次舉辦的秋季展覽。該展覽將于10月21日正式開展——正好可以趕上萬圣節,在那一天,大家可以為祭奠亡靈而穿著各種各樣的萬圣節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