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辦的“感知中國——湖南文化走進芬蘭”大型文化交流活動上,15件長沙銅官窯陶瓷作品精彩亮相,讓芬蘭觀眾近距離感受到了“湘瓷”的獨特魅力和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蘊。鮮為人知的是,這15件作品中有2件分別出自一對父女之手:一件是銅官窯非遺傳人周世洪創作的《唐韻·燭臺》,一件是他女兒周倩玉創作的《魚》,父女的作品同時亮相國際舞臺,這在長沙的銅官古鎮被傳為佳話。
現年54歲的周世洪,從事陶藝創作已有30余年。“我的祖輩都在銅官窯制陶,從小受父輩們的熏陶,漸漸愛上了這門傳統手藝。”回憶當初走上這條陶藝創作之路,周世洪認為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30多年來,事業幾經波折起伏,他從來沒有放棄過這門家傳手藝。他的陶藝作品多采用鏤空、雕刻、推塑、壓印等藝術手法,這些都是銅官窯工藝的精華所在。他女兒的陶藝作品《魚》,采用了浮雕、鏤空和彩繪等多種陶瓷裝飾方式,表現魚的造型,在傳承了父親技藝的同時,也融入了現代陶藝的制作理念。
如今的周世洪在銅官古鎮創辦了工作室,還收了兩個徒弟。“我打算把工作室打造成一個銅官窯傳統技藝的展示館,將銅官窯制陶歷史、工藝特色、藝術價值等更好地傳播出去。”周世洪表示,會將銅官窯傳統技藝傳授給后輩,讓銅官窯的技藝薪火相傳、代代傳承。
本次在芬蘭展出的銅官窯陶瓷作品中,有一件《瀟湘歡語》的陶藝品讓觀眾十分驚喜。只見7位湘妹子端坐在漁船上,有的戴著斗笠秀發披肩,有的捋著自己的麻花辮顧影自憐,有的手舞足蹈談笑風生,像在講述農家趣事。她們各具神態,妙趣橫生,極具感染力。
這件作品的作者是銅官陶瓷老藝人劉坤庭,他出生于銅官窯陶藝世家。祖父劉子振是銅官窯技藝繼承人、湖南第一位工藝美術大師,因為在陶瓷雕塑藝術上造詣深厚,被稱“泥人劉”。劉坤庭4歲開始接觸陶藝,15歲隨祖父在銅官陶瓷研究所專門從事陶瓷雕塑技藝,學習造型設計。如今,作為“泥人劉”第三代傳人,劉坤庭與弟弟一起在家鄉建起了陶藝館。經過幾次擴建,劉坤庭的陶藝館建筑面積達7820平方米,生意也日漸興隆,如今年銷售額已超過4000萬元。
“目前,家鄉正在大力發展陶瓷產業,復興銅官窯文化,需要一大批陶藝人才。現在陶藝館吸納了不少本地和外地的年輕人前來學習陶藝,希望他們能讓銅官窯陶藝傳承下去。”劉坤庭說。
受父輩的影響,劉坤庭的兒子劉嘉豪繼承了父親的手藝,并且自立門戶,自主經營銷售銅官窯茶器,接受私人訂制和擴展網絡銷售渠道,他的生意日漸紅火起來。
2013年以來,一大批銅官窯老藝人響應望城區政府振興銅官陶瓷產業的號召返鄉創業,他們開辦工作室、收徒傳藝,銅官窯千年不斷的窯火重新興旺起來。
為了讓銅官窯珍貴的文化遺產精彩地“活”起來,健康地“活”下去,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的工作人員也在默默地付出著。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物管理科科長瞿偉談到:“銅官窯遺址于1956年首次發現,目前共發現龍窯遺址77處、采泥礦遺址24處及碼頭區、貨藏區、墓葬區等文物遺存面積約0.68平方千米。”
“目前,在遺址公園區的西北角已經建成長沙銅官窯博物館,新館將利用最新的場景化、體驗化、互動式、沉浸式的空間展示語言,充分表達長沙窯的故事。我們將用一比一仿制的‘黑石號’沉船和赴新西蘭購買的精品文物再現先輩們揚帆海上絲綢之路的場景。”遺址公園管理處主任劉洪波介紹。
近年來,為了更加有效利用這一珍貴的文化資源,長沙銅官窯十分注重品牌保護,以此促進文化產業的融合與發展。除了大力保護文化品牌,對相關商標申請注冊,還致力于招商引資,帶動片區發展。目前已經成功引進投資約100億元的長沙銅官窯國際文化旅游度假區項目已正式落戶。
歷史上銅官窯“焰紅湘浦口,煙濁洞庭云”的場景已不再有,作為絲路起點、彩瓷源頭,今日的銅官窯像一輪初升的太陽升起在湘江畔,光耀三湘四水,暖照絲綢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