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了超過半年的考古發掘后,河南安陽曹操高陵陵園又有新收獲。
日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安陽曹操高陵陵園2016—2017年度考古發現。通過發掘,高陵考古隊確認高陵存在地面建筑,并非如文獻記載的完全“不封不樹”,且存在“毀陵”行為,推測可能與曹丕有關。
確認了高陵陵園及
相關建筑遺跡的存在
200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高穴村南部的被盜東漢大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該墓葬隨后被確認為魏武帝曹操之陵墓,即高陵。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曹操高陵管理委員會等單位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發掘。
此次考古發掘全面揭露了高陵陵園的主要結構,包括內外夯土基槽、神道、東部建筑和南部建筑5個部分。內外兩圈夯土基槽東、西、南三面保存完好,其中內圈基槽應為陵園垣墻基槽,外圍基槽應為垣墻外壕溝。神道兩側各有一列9個方形柱礎自西向東延伸,這些柱礎表明原來可能有立柱之類的建筑,但是柱子的材質和具體形態目前無法得知。東側建筑遺跡僅存方形夯土柱礎構成的柱網。南側建筑遺跡自東向西由四部分組成,其中第三部分根據柱礎布局看應為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的建筑;第四部分根據柱礎布局看整體為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的建筑。
高陵陵園考古隊員認為,揭露的這些遺跡確認了高陵陵園及相關建筑遺跡的存在,這也說明高陵并非如文獻記載的完全‘不封不樹’,而是有地面建筑。《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曾記載,建安二十三年曹操親自下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根據這一記載,史學界認為,曹操本人認同“薄葬”觀念,而“不封不樹”往往被理解為曹操死后葬入地下墓穴,地面不留建筑。
此次發掘還進一步確定了高陵的規模。陵園壕溝南北跨93.4米、東西殘長70米,基槽寬度在3米左右,說明陵園整體規模不大。這種規模與洛陽的東漢帝陵陵園遺址相比明顯較小,說明陵園在當時顯然不是按照帝王的規格修建。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發現并認定的東漢諸侯王墓葬中,都未發現陵園遺跡,相比之下高陵有墓園建筑的情況就顯得比較特殊,這可能與墓主曹操在東漢晚期的特殊地位有關。
證實了“毀陵”行為
《晉書·禮志》記載,黃初三年,曹丕下詔要求“高陵上殿屋皆毀壞”,目的是“以從先帝儉德之志”。該次考古發掘證實了高陵“毀陵”行為的存在。
考古發掘顯示,整個陵園揭露的垣墻和相關建筑只剩基槽和柱礎部分,地面以上部分全部無存,且基槽和柱礎表面都比較平整。基槽及柱礎附近也未發現建筑廢棄堆積如夯土塊或者磚瓦等建筑遺物,柱洞中的基礎石和柱子也全部無存,柱洞邊緣形成長橢圓形外擴坑,可能是開挖取走柱子后留下。而在此之前,考古發現的漢代陵園建筑如漢杜陵陵園、永城西漢梁王陵寢等都存在大量建筑廢棄堆積,相比之下,高陵陵園的這種現象就顯得比較特殊。
這也導致此次發掘出土的文物很少。考古人員除了在陵園南部發現一塊較大的繩紋板瓦殘片之外,僅在部分柱洞中發現有少量碎小的繩紋板瓦或者筒瓦殘片。另外,在外圈南基槽附近發現有較多的板瓦、筒瓦殘片及部分卷云紋瓦當。
“我們推測這種現象反映了陵園并非自然廢棄或者報復性毀棄,可能與曹丕的‘毀陵’活動有關。”高陵陵園考古人員表示,因為出于對其父曹操的尊重,不大可能在“毀陵”之后留下大片殘垣斷壁,應當會進行清理。高陵陵園發現的這種所有建筑只剩基礎以下部分,并且幾乎無建筑廢棄堆積的現象正符合這種特征。同時,陵園壕溝內填土大部分也是經過仔細夯打,尤其是北部及東部壕溝十分明顯,顯然不是自然廢棄形成的堆積,與曹丕主導的性質比較特殊的“毀陵”行為也是吻合的。
主墓北側的小墓穴與
主墓不是同時期墓葬
在2009年的發掘中,考古隊員曾在高陵中發現一大一小兩座墓穴,即較大的曹操主墓(M2)和距其北側數十米遠的較小墓穴(M1)。
此次發掘確認了M2位于陵園中心位置。“M2墓道中心距離北垣墻41米、距南墻46米,大體處于陵園南北中部位置,這種布局說明陵園是以M2為中心修建的。”高陵陵園考古人員表示。
對于M2和M1,有考古學家認為它們屬于同一時代。此次考古發掘排除了M1與M2的同時性。“在發掘過程中確認北墻西端打破M1墓坑北邊,說明M1的年代要早于陵園整體。對M1的發掘結果為:后室自上而下全部為夯土填實,故該墓葬里并沒有真正的墓室,也沒有發現葬具和墓主人的遺骸,這種現象以及M1與陵園的早晚關系可能表明修建陵園之前有意對M1進行了清理回填,因此M1與M2并不是同時期的墓葬。”高陵陵園考古人員如是推斷。
M1墓主人的身份目前仍然無法確定。有考古學家推測其為曹操長子曹昂的衣冠冢。據《后漢書》記載,建安二年(197年)曹昂隨曹操出征張繡,大軍到宛城,張繡假投降,而后趁曹軍慶功之時突然出兵夜襲,曹昂為救曹操負責斷后,與大將典韋一同戰死于宛城,尸首無存。史料記載曹操臨終時曾說,自己一生唯一對不起的就是長子曹昂。M1墓主人究竟與曹操是什么關系,還有待進一步考古發掘證實。